



編者按:2011年6月,人文學院國際政治系第一屆本科生畢業離校。這標志著年輕的國政系在人才培養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日前,本報獨家采訪了人文學院副院長兼國政系主任王為民副教授,請他回顧國政系的發展歷程,展望國政系更加美好的未來。
記者:王老師好!首先請您回顧一下國際政治系的誕生和創設過程。
王為民:國政系正式設立于2007年10月。這是我校國際政治學科不斷積淀的結果,也得益于學校和國家的總體發展。
我校的國際政治學科緣起于聯合國研究。1990年8月,李鐵城教授牽頭成功申請到國家社科基金首個聯合國問題研究項目。在此背景下,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國研究中心于1993年12月正式成立,成為國內第一家專門從事聯合國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該中心集結校內外一批有廣泛社會和學術影響的專家、學者,以及有著聯合國實際工作經驗的老外交官,就聯合國問題展開了較為系統、完整的研究。在此基礎上,聯合國研究中心于1998年申請并成功獲得國際政治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國內以研究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多邊外交為特色的碩士點,2000年9月正式招收中外研究生各2名。2001年9月,人文學院成立國際政治教研室,具體負責國際政治碩士點的日常教學工作。
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展開為國際政治學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為謀求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從2002年開始醞釀招收國政專業本科生,并著手展開初步論證。當時的考慮是多方面的。首先,國際政治學科在我校雖然起步較晚,但聯合國研究中心成立以來,運作高效,成果豐碩,影響廣泛,這為國政本科專業的設立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其次,國政碩士點設立以來,招生規模連年擴大,生源質量不斷提高,相關專業課程的開設積累了教學與管理方面的經驗。第三,本科專業的設立不僅將使國政專業在學生數量上出現較大增長,而且不同學歷層次的專業互為依托,相互借重,也會產生規模效應,推動整個學科的發展。第四,從學校層面來講,我校素有“小聯合國”之稱,留學生眾多,國際性特征突出,這是國政專業可資利用的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當時,我們面臨的一個比較有利的時機是,我校正在謀求多學科轉型和跨越式發展,2001年頒布的《“十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建設“涵蓋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國際型大學”確定為未來十年發展的總體目標,并提出了建立“外交”等涉外專業的具體設想。設立國政本科專業有利于充分發揮我校的資源優勢,拓寬學科領域,增強我校的社會競爭力。第五,從國家層面來講,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外交往日益密切,這也為我校設立國際政治本科專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大環境。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2006年秋,我校決定申報國際政治本科專業。隨后,在教務處的嚴格要求和精心指導下,我們對論證報告進行了最后的補充和完善,并呈報教育部。2007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獲準設置國際政治本科專業的6所高校名單,我校名列其中。當年9月,第一屆29名國政本科生加入北語大家庭。這是我校國際政治學科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里程碑。2007年10月27日,國際政治系成立慶典及揭牌儀式隆重舉行,北京地區12所開設國際政治及外交學專業的兄弟院校的20位嘉賓出席了儀式,國政系全體教師及在校研究生、首屆本科生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記者:這四年間國際政治系獲得了怎樣的發展?
王為民:過去四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國政系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進步。
首先是師資隊伍建設。這是一個系、一個學科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確保教學秩序順利展開的基本保障。四年間,國政系的師資隊伍除返聘教師1人外,在崗教師由成立時的3人增加到6人,且擁有較為合理的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他們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全力投入建系初期的創業工作。對于課程安排,他們不挑不撿,勇于擔當;對于教學工作,他們嚴格要求,精益求精,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他們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關心學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質拓展。整個教師隊伍團結協作,開拓進取,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團隊。
其次是課程體系建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能夠體現本校以聯合國研究為特色的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本科專業申報過程中,課程體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在這方面,我們抱著開放、學習的心態,廣泛收集國內外高校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的資料信息,同時兼顧本校的特點與優勢,認真編制了培養計劃,勾畫了課程設置。此后我們又根據培養計劃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社會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不斷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包括課程增刪、學分增減、開課時段等等。此外,我們平時特別重視學生的反饋,注意從不同側面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對現行課程設置的意見,尤其對參加交流項目返校的學生,要求他們撰寫交流報告,內容包括相關學校課程設置、選用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目的就在于學習和借鑒。今年6月下旬,我們還舉行了首屆本科畢業生座談會,時間專門選在畢業考試、論文答辯等各項教學過程完成之后,不定人選,不限人數,不設主題,就是希望大家在沒有任何思想顧慮的情況下,本著對學弟學妹和本專業負責的態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便為課程體系、教學計劃的調整和完善提供寶貴的一手資料,更好地促進國政系的發展。
過去四年間,國政系學生規模大幅增加,在冊研究生由2007年的36名增加到2011年的46名 (其中留學生13名,留學生來源國累計達到24個),本科生從無到有,至今已招收5屆,首屆學生已于今年6月畢業離校,目前在冊學生88人(其中留學生4人)。其間,研究生招生方向在最初“聯合國研究”和“中國外交與對外關系”的基礎上于2008年增加了“當代國際關系”方向,國際政治學科也在2009年被確定為校級重點學科。對于招生規模,我們堅持“穩定規模,提升質量”的指導思想,把學生的專業學習、素質拓展放在首位,致力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在國政這個大家庭里,同學們均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強勁的凝聚力和團結友愛、活潑上進的精神品質,學風端正,學習刻苦。他們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北京奧運會志愿者隊伍、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隊和合唱團當中都留下了他們活躍的身影,院校兩級團學組織、各種學生社團、各類文體活動及各種社會實踐團隊都成為他們展示青春活力的平臺。他們才華橫溢,藏龍臥虎,曾通過一次次的學術月展現自己的所學、所思,也曾通過感人的話劇和深入的課程調研彰顯他們的腳踏實地。我曾真誠地對他們說,“你們太有才了!”但實際上,他們擁有的不僅是才華,更有對國政系這個新生兒的摯愛、責任和期待,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就是國政歷史的創造者!
記者:國政系的人才培養目標、辦學理念、特色和優勢是什么?請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師資力量等方面做一個介紹。
王為民:國政系的總體培養目標是:面向國家外交外事、新聞宣傳、文化交流、國際問題研究與教學等部門,培養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較強宏觀分析判斷能力,掌握扎實的國際政治理論和國際關系專業知識,精通外語,并具有一定經濟、法律基礎的國際化、復合型專業人才。對國政專業的留學生,則致力于將他們培養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熟悉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狀況,掌握扎實的中國外交及國際關系專業知識,能夠在駐華外交、經貿、文化等機構以及其他涉華研究、教育交流等機構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才。
為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除基本的專業課程外,考慮到內政與外交、政治與經濟之間的密切關聯和互動性,我們開設了中國政治與經濟、世界經濟概論、涉外法律概論等課程。為培養學生的思維判斷和表達能力,開設了形式邏輯、大學語文、政論寫作等課程。借助學校的語言教學優勢,我們堅持“專業+外語”的培養模式,除一、二年級的基礎英語外,還在三年級全年專門開設專業英語,學校也為學生提供了參加專四、專八考試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
得益于我校“小聯合國”的國際化優勢,國政系的研究生、本科生教育都堅持中外學生同堂上課的教學模式,日趨國際化已成為國政系的突出特色。中外學生因為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存在差異,提出問題、看待問題的角度和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通過聆聽他人發言和面對面的交流,中外學生均可有所收獲,或者有助于對不同觀點的全面了解,或者對自己理解相關問題有所啟發,在這種交流、碰撞、對話的過程中,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得到了提升,開闊了國際視野。國政系的留學生同學表現也很活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08級本科生卡麗娜2010年摘得我校“中外文化交流大使”桂冠,來自朝鮮的10級本科生姜貴卿作為我校代表隊成員之一參加北京市第二屆留學生漢語辯論賽獲得冠軍。他們的出色表現贏得了中國同學的真誠喝彩,也強化了國政的凝聚力。
作為初創時期的國政系,師資隊伍建設需要一個過程。根據教學需要的輕重緩急和不同專業領域的力量配置狀況,我們有計劃、有目的地聘用人才,構建了一支敬業、高效的教學團隊。此外還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等聘請多位優秀教師承擔相關教學工作。這種外聘教師的做法最初是為解決師資短缺問題,但對學生而言其意義卻遠不止此。學生不僅可借此了解不同老師、不同學校的風格,掌握更多學術信息,而且可以擴大學生交流范圍。
記者:國政系已有多屆研究生畢業,今年也有了第一屆本科畢業生,他們的就業情況如何?
王為民:近年來畢業生就業壓力普遍很大,國政學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對國政同學來說,進外交部或其他國家機關、新華社或其他大型媒體,應該說是比較理想的選擇,但由于需要參加公務員考試,門檻較高,能被錄用確實不易。不過就近年來的情況看,國政同學的就業情況總體上還可以。國政歷屆研究生中有多名同學被外交部、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部門錄用,也有供職于聯合國專門機構駐華辦事處的,但更多的是到高校、媒體、公司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11屆研究生中有3位同學被金融機構錄用,這是一個新趨向。2011屆28位本科畢業生(在讀期間一位同學轉入其他專業)就業狀況也不錯,9人出國出境讀研,其中包括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華威大學等,5人國內讀研,11人就業,另有1位將前往非洲做志愿者。
解決就業問題說到底還得靠實力和綜合素質。我們平時敦促同學認真學習,但也告誡同學學習的內容很多很豐富,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有助于自身素質和能力提升的都應該去學;不僅僅在課堂上,課堂以外的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競賽活動、公益活動等都可以為自身成長助一臂之力。今年畢業的研究生柴靜同學英語功底扎實,學習成績優秀,在讀期間曾擔任校研究生會主席,工作出色,最終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用。2011屆本科畢業生安康同學被外交部錄用,她曾任我校模擬聯合國協會會長,多次率隊參加相關活動并獲獎。被中央電視臺錄用的韓雨珊同學在讀期間是著名的校園歌手,在校內“文藝圈”很活躍。張鈺瑩同學英語能力很強,曾到哈佛大學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鋼琴、朗誦也很出色,畢業時被美國名校霍普金斯大學錄取,獲全額獎學金繼續從事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習與研究。他們都是以充實的大學生活為自己贏得了人生發展的新起點。
記者:北語國政系與同類兄弟院校相比有哪些不足?未來將如何突出特色,獲得更大的發展?
王為民:我校國際政治學科起步較晚,在諸如師資配備、資金投入等方面面臨諸多壓力,今后需要在教學、管理、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等諸多方面向兄弟院校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辦學歷史長、國內外知名度高的兄弟院校,對外交流的機會更多,我們應努力彌補這一方面的差距,以及時把握學科前沿,開拓視野。此外還要進一步處理好研究生與本科生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銜接工作。
未來我們將繼續依托和利用我校的人文特色,借助多元文化背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整體素質。其次要依托和利用我校的語言優勢和語言環境,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增強競爭實力。第三,在加強自身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水平的同時,在可能的條件下繼續堅持外聘教師上課的做法,這不僅是解決眼前師資不足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而且也是學生與兄弟院校交流溝通、了解信息的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