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制訂實施“十二五”規劃 努力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取得更大成就">

    電子報
    電子報

    (上接第1版)
    認真制訂實施“十二五”規劃 努力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取得更大成就



    教職工第七屆、工會會員第十九屆代表大會現場 攝影/劉弘毅


    (上接第1版)保持全國高校首位。國際化人才培養在過去九年中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提升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學生因公派出人數由2002年的103人增加到2010年的3308人,增長30多倍,實現了超過30%的本科生在學期間具有海外學習交流經歷的目標;在校長期留學生2010年超過 3200人,比2002年增加近2.5倍,生源國由55個發展到覆蓋五大洲的122個國家,特別是其中研究生突破1000人,比2002年增長了7.2倍,規模和在留學生中所占比例穩居全國高校首位。
      大學之道,學術為魂。在基本形成綜合性學科布局的基礎上,我校學科建設著重于發展完善和提高水平。第二個九年期間,先后建立了航天航空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學院,復建了心理學系,成立了教育研究院、交叉信息研究院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等。在兩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我校排名第一的學科數分別為13個和12個,均居高校之首。自2002年起,學校在一些院系試點開展國際評估,百年校慶前集中對12個學科進行了國際評估,一些學科和學科方向的發展成就受到世界同行的稱贊,如被評價為“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有的還堪稱該領域的 “世界頂級院系之一”。“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取得可喜進展。我校先后召開了第15、16次科研工作討論會,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形成“頂天、立地、樹人”的科研工作宗旨,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科研既要面向世界學術發展前沿,又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時又都要服務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九年來,學校的科研規模快速增長,科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校科研經費從2002年的 9.5億元增長到 2010年的36.02億元,增長近3倍。學校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明顯增強,完成了大批重要科研項目。如主持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研制與建設,成為唯一牽頭負責國家重大專項的高等學校,并開拓建立了與國家重要行業、部門及大型骨干企業的戰略合作關系;全校獲得27個“973計劃”項目、10個創新研究群體,數量居全國高校前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22項,包括1項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一等獎,累計榮獲國家科技獎總數保持全國高校首位;2003年~2010年我校獲發明專利授權大幅增長。2010年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938項,海外發明專利授權200項,分別是2002年的近9倍和40倍。與此同時,學校在基礎前沿科學領域不斷涌現新成果,研究水平快速提高。如我校每年發表 SCI論文數2003年首次突破 2000篇,2005年以來更是基本保持在二千七八百篇上下,被引用篇數和被引次數也大幅提高,EI和ISTP論文數一直保持全國高校第一。高影響因子論文數顯著增加,影響因子在5以上的SCI論文由2002年的21篇增加到2010年的228篇,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頂尖刊物上發表論文數也實現突破性增長。在人類共同關注的前沿重大問題研究中,我們也躋身并嘗試引領全球性合作研究框架,例如發起組建了與劍橋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低碳能源三校聯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過去九年間,學校各類重點科研平臺的數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新增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各 1個、大科學基礎設施1個。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我校10個參評實驗室有6個成績優秀,而全國平均的優秀率僅為15%。此外,我校在過去九年中大力開拓海外渠道,大力加強了與跨國公司和著名研究機構的實質性科研合作,2010年涉外科研合作到款額2.39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4倍多。
      大學之道,大師為先。我校堅持“一流、競爭、流動”的原則,培養和引進相結合,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重點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隊伍,帶動教職工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在培養方面,通過實施“骨干人才支持計劃”、“中青年領軍人才支持計劃”等,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引進方面,加大力度落實“百名人才引進計劃”、“高級訪問學者計劃”,建立“講席教授(組)”制度,積極參與國家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千人計劃”等引智工程,已批準“千人計劃”53人,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教授、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等國際頂尖學者,以及大批中青年領軍人才來校工作。九年來,我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從25人增加到3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24人增加到34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從33人增加到101人、講座教授從8人增加到5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從58人增加到146人。教師中杰出人才的比例大幅提升,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由2002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78%。為鼓勵各支隊伍協調發展,學校出臺了若干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實施了教師分系列管理,在生命學院、醫學院等部分院系試行“準長期聘用”(tenure-track)制度,執行了“非升即走”、“非升即轉”制度,實施了合同制研究人員管理辦法,設立了特別研究員、特別副研究員等崗位,實行教育職員制度,設置了工程實驗技術系列的正高級崗位等。學校創新分配模式,強化激勵機制,設立了公共課教學附加津貼、青年教師專項津貼和杰出人才津貼,試行了高層次人才協議年薪制,建立了崗位績效獎勵制度,全校實現了教職工收入翻番,其中由學校發放的工資津貼從2002年人均3.8萬元提高到今年的8.1萬元。
      大學之道,責任為重。我校有著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 “愛國、成才、奉獻”為主線,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中形成志愿服務的熱潮,在北京奧運和百年校慶期間,分別有3700余人次和6000余人次參加各類志愿服務,在國慶60周年游行活動中我校學生的優異表現,受到中央肯定。學校切實加強就業引導,赴國家重要行業與領域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從2002年的大約30%增長到今年的接近70%;到京外就業的比例從2002年的30%增長到近50%;赴西部欠發達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就業的學生數也達到2002年的5倍多。本著“教育服務社會”的理念,我校在27個省市自治區建立992個教育扶貧現代遠程教學站,覆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26個,在鄉鎮中小學建立了2424個遠程在線二級站,累計培訓逾100萬人次,每年無償提供各類遠程及面授培訓課程逾3000學時。我校通過多種形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企業創新和區域發展,累計與企業建立聯合研究中心近100個,簽署省校戰略合作協議近30個,還以科研成果和藝術設計助力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援助四川汶川、青海玉樹等地震災區的救援與重建。清華科技園成為全國唯一的A類大學科技園,清華控股發展成為投資控股型的高科技集團公司,北京、深圳、河北、長三角等四個地方研究院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運行模式,為區域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建設奉獻了才智。
      在一流大學建設中,圖書館、網絡中心、計算中心、電教中心等支撐系統,校友會、基金會等單位,財務、基建、后勤、保衛、街道等保障系統,為服務教學、科研和改善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比如,我校固定資產總值從2002年的22.9億元增加到目前的 80.8億元,實驗室總面積從2002年的11.25萬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8.12萬平方米。近九年來基金會累計收到社會捐贈22億元,是前一個九年的3.42倍。2003年至今共完成基建項目42個、加固改造項目9個,新增建筑面積71.55萬平方米,約相當于之前學校總建筑面積的二分之一,包括總面積37萬平方米的紫荊學生公寓、新清華學堂等百年校慶建筑,以及附校和幼兒園的改擴建等。此外,還有一批在建和將建項目,包括即將開工的學清苑項目、正在制定方案的八家項目等。綠色大學和節約型校園建設成效顯著,我校被評為14個“全球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一。
      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第二個九年的發展,我校學科綜合實力、教育教學質量、科研創新能力、師資隊伍水平、社會服務水平等全面提升,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上邁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博士學位授予、高水平論文、研究經費總量、本科生質量、師生比等主要辦學指標上,均已超過美國AAU大學聯盟的平均值,與世界頂尖大學如MIT相比,差距也大幅縮小,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大大提升,為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明確未來發展方向,科學制訂“十二五”事業發展規劃
    回顧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十二五”時期是學校新百年發展的起步階段和實現第三個九年奮斗目標的關鍵階段,我們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在我們這樣一個仍處于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要面臨“兩個戰場”作戰的問題,就是既要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未知世界,又要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既要遵循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共性規律、參與全球高等教育的激烈競爭,又要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當前形勢,在與國內高校的競爭與合作中,鞏固自身優勢并發揮示范作用。如何有效統籌協調國際國內兩個戰場,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制訂務實求新的發展戰略,形成清晰可行的發展路徑,明確不同學科的發展模式,是學校面臨的最大現實挑戰。特別是,我校目前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著力解決,如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的優勢不夠突出,與國家需要和社會期盼還有差距,學生的學術興趣、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有待提升;教師整體水平與世界頂尖大學仍有較大距離,吸引高端人才的內部動力不足,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和團隊建設的舉措不夠完善;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領域和創新成果不夠多,學科建設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亟待提升;學校決策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科學決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各類辦學資源的綜合配置模式有待逐步改進,等等。“十二五”期間,我們能否很好地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關系到學校現階段目標的實現,更會影響長遠的發展。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同時堅定信心、凝聚共識,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學校改革創新。
      基于以上認識,經過反復討論,學校確定在“十二五”發展的指導思想上,要認真貫徹(下轉第4版)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亚洲国产aⅴ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大|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爆乳少妇无|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ⅴ网站|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色图综合网站| 亚洲色欲色欲www|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免费一级视频|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国产亚洲真人做受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亚洲专区一路线二|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