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下午,學校宣傳部記者就如火如荼進行的“兩訪兩創”活動采訪了植物科技學院辦公室主任沈彬。沈彬說,通過“兩訪兩創”活動,他明顯感覺到“學院教師對職能部門工作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學院人心更齊了,師生感情更濃了。”就在日前,該院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班歷·離歌”主題畢業活動,也獲得一致好評:“捐出”大學記憶、最后一次集體生日、32張笑臉組合而成班級“全家福”……這些活動,畢業生表露出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面貌,在校師生也從中收獲了記憶與感動。
以上兩個片段,不過是我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以來文明創建工作的一個縮影。我校歷來重視文明創建工作,1996年以來,連續8屆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2005年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榮膺全國文明單位。以此為契機,學校繼續深化文明創建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繼承提升,樹立新理念2009年1月20日上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我校榮膺全國文明單位,校黨委書記李忠云赴京參加表彰大會并作為高校唯一代表上臺領獎。他手捧金色獎牌,露出了笑容,他不知道的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武漢,學校管理干部的手機上收到了一條祝福短信,給大家恭賀新禧,同時也幾乎“直播”了學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的好消息。
評為全國文明單位以來,學校提出要實現文明創建工作理念的躍升,即繼續深入開展“五色校園”文明創建工程,把文明創建從與學校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提升為與大學本質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融為一體。
文明創建工作新理念的樹立,使學校的文明創建工作融入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中,由行政推行變為全體師生員工的自覺參與,由單項活動轉變為系統推進,由領導工程轉變為工作、學習、生活的常態,形成了“人人講文明,事事創文明,處處見文明”的創建工作新格局。
緊扣本質,推行新舉措加強學術活動的制度文明建設。加強以學術誠信建設為重點的文明創建工作,是近年來學校文明創建的重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期間,學校對規章制度進行了系統清理。2004年以來對學術規范、論文檢測盲評等做出了明文規定,2009年以來,成立學術道德委員會、專業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發布了學術道德規范、知識產權和學術道德協議等,有效推進了制度文明建設。
加強文明創建的社會輻射。著力增強文明創建工作的輻射性,提高引領和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影響力。2009年學校實施“一院帶一村,輻射一個縣”服務新農村“111計劃”,為當地編制了50余個產業與文化發展規劃。2007年開始,與全國文明村鎮襄樊五山鎮結對文明共建,2009年以來,支援洪湖洪林村建成村史館、支援沙洋建成中國首個油菜博物館,我校拓展文化服務和文明創建舉措受到社會好評。
加強文明創建中的黨組織建設。在文明創建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黨建工作中促進文明創建。通過“111”計劃,與地方村鎮黨支部結對,一大批專家奮戰在“三農”一線、“三萬”工作前線,形成了黨建與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的新局面,推動了創先爭優活動的深入開展。2011年4月,在創先爭優活動中設立了335個黨員先鋒崗,這批黨員立足本職發揮先鋒作用,為文明創建做出了表率。
共享文明,呈現新氣象2008年以來,學校著力推動文明創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呈現出新氣象。
大學文化認同達到新層次。以校訓“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核心的華農精神得到師生普遍認同,近九成師生認為校歌中“弘農學揚國光”應成為華農人的價值追求。師生員工把愛校的情感、榮校的責任、興校的使命外化成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爭創一流的自覺行動,校園充滿生機和活力,人際關系和諧,師生心情舒暢,教工愛崗敬業,學生好學上進。
和諧師生關系步入新階段。柑橘專家章文才培養出鄧秀新院士,油菜專家劉后利培養出傅廷棟、張啟發兩位院士,這些事跡成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典范;學校還制定多項制度鼓勵教授上講臺,大力打造師生互動交流的課外平臺。校長鄧秀新多次做客“共同空間”與學生促膝談心,植科院的教授百余人次走進“問學齋”與學生切磋學問。2011年教育部長袁貴仁來校考察,對我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我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舉措。正在深入開展的“兩訪兩創”活動中,全體教師全覆蓋訪談了每個學生,學生對教師教書育人和師生關系表示滿意。
先進典型培育取得新進展。學校歷來重視先進典型在文明創建中的引領示范和激勵作用,涌現出徐本禹、趙福兵等一批重大典型。近年來先后樹立和宣傳了一大批文明創建工作中涌現出來的新典型。這批典型特色鮮明、姿態萬千、類型多樣,其中,青年志愿者、愛心公益組織、“誠信雨傘”、排隊上車等,成為了校園文明的亮麗風景,2010年,3名師生榮登“中國好人榜”,形成了獨特的“華農好人”現象,引發了社會關注。其中,見義勇為的大學生張瑜獲烈士稱號,并成為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
推動發展,取得新成果紅色校園耀眼奪目。獲評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紀檢監察先進集體,2人當選十七大代表,2006、2009、2011年獲評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010年獲評全省先進黨委中心組,2010年2人獲全省五一勞動獎章。
金色校園成果斐然。學校本科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8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人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人獲“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稱號。在2009年《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中,學校績效得分列69所部屬高校第11位、全國農林高校首位。學校堅持“四個一”特色發展模式,產出了以“六個一”為代表的標志性成果。2009年研發的2個轉基因水稻品系獲安全證書,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2010年美國ESI統計排名,2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2011年中科院完成的《農業生物技術國際發展態勢分析》顯示,我校分子育種生物技術排名世界第5位,植物染色體工程排名第10位,轉基因糧食作物、植物基因組研究、動物基因組研究等排名進入前20位。“十一五”以來,與華中地區70個縣(市、區)建立合作,推廣成果、技術200多項,服務新農村由科技服務拓展到文化服務。我校“111”計劃多次受到省政府、農業部積極肯定,省領導李春明、趙斌作出批示。
藍色校園健康清新。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成效顯著,開通了全國高校首家“紅色微博”,主辦了多個面向社會的科普和科技服務網站。2010年教育部簡報刊發我校網絡文化建設經驗,我校南湖新聞網榮獲全國高校百佳網站。加強校史校情的探索和實踐獲全省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特等獎、教育部二等獎。
綠色校園生機盎然。校園環境進一步美化,實現了交通標線和標牌完備化,科技試驗基地園田化。學校先后獲評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成為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的生態校園。
橙色校園舒適溫馨。校園社區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四進社區”工作全面落實,步入常態。教職工住房條件、學生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教工住宿小區實現了物業化管理。
我校文明創建工作歷時二十余載,幾屆校領導班子對文明創建工作的高度重視,始終堅持從戰略高度抓文明創建工作。學校第七、八次黨代會把創建全國文明單位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奮斗目標。七次黨代會工作報告提出了目標,“要鞏固連續四次獲得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的豐碩成果……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國家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的建設目標。”2007年年底,八次黨代會工作報告審時度勢,在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文明創建的戰略目標,“以建設和諧校園為目標,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爭創全國文明單位。”
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文明創建工作早早就邁出了堅實步伐:1996年,學校就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此后連續8屆蟬聯該稱號,這是迄今湖北高校中獲評這一榮譽最早、最多的高校。2005年,學校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榮膺全國文明單位。七次黨代會的目標不折不扣的完成,八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也提前實現。如今,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文明創建沒有終點站,文明創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華中農大人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奮力前行在創建特色鮮明研究型大學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