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流高校決策思想庫 為科學決策作出知識貢獻
●國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鋼
2011年 4月 24日,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我有幸參加了慶祝大會,見證了清華大學及我人生中的這一重要歷史時刻,親耳聆聽了胡總書記的講話。胡總書記強調,大學“要深入開展政策研究,積極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努力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作出積極貢獻”。我作為一名從事公共政策教育的教授,又是國情研究中心主任,結合自己多年的國情研究深刻認識到:必須努力建設一流高校決策思想庫,為科學決策作出知識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和成功的經驗就是“觀念創新”,即鄧小平同志所言“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觀念創新”從根本改變中國,這如同毛澤東同志所說的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觀念創新”就如同“精神原子彈”,也會“精神變物質”,特別是在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面臨世界各國所有的發展挑戰,她比任何時候更加需要社會科學。它是一個國家創意、思想、觀念、創新力集中的體現;它是“國家精神財富”、“國家政治智慧”;它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對中國而言,就是認識中國和改造中國。
我理解,社會科學研究,特別是國情研究應當以創新為核心理念,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出思想,謀戰略,建言獻策。這也是我多年追求的目標。10年前,我將國情研究中心定位為 “國家高層決策思想庫,從事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研究,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社會科學研究和咨詢建議”。通過學習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這一目標更為清晰,這一實踐更為堅實,這一體會更為深化。
大學是生產知識的地方,知識是公共產品,特別是國情知識、公共決策知識還是全國性公共產品,乃至能夠產生世界性的外溢作用,這些知識既直接為中央和國務院提供政策咨詢,又直接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服務。我想結合我從事的國情研究,談談在社會科學領域,如何踐行上述目標與任務。
所謂“出思想”就是要能夠高屋建瓴地從理論層面出發,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作出總體性的判斷,形成歷史性的認識,創新理論,創新觀念。在大學中從事研究,應當注重研究的學術性,形成學術貢獻,具體到國情研究而言,就是要提供有關國情問題的理論性知識。比如“中國之路”的研究,從歷史和國際兩個視角來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長期性、曲折性以及創新性。這也反映在 《中國政治經濟史論 (1949-1976)》、《2020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我正在著手撰寫的《中國之路(1949-2009)》。此外,我多年倡導的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正式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并作為第六篇的主題。我多年倡導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民生是政府最大的政績的理念,也充分反映在該《綱要》的第八篇的主題之中。
所謂“謀戰略”就是要能夠總攬全局對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作出前瞻性的研究,直接參與國家5年規劃和中長期規劃背景研究和發展目標設計。10年來,我和我領導的國情研究中心先后參加了國家“十一五”規劃的戰略研究和中期評估,國家 “十二五”規劃的戰略研究和目標設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的戰略研究和目標設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的戰略研究和目標設計,《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的戰略研究與設計。通過專業化的研究,我希望能夠把我們的理論思考、研究發現和政策建議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框架之中,推動戰略決策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直接為國家發展戰略及規劃提供知識、信息和建議。
所謂“出謀劃策”就是要能夠細致準確地從現實層面出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作出診斷性的評估,形成針對性的措施,解決矛盾,理順關系。我把中國所面臨的挑戰視為自己的挑戰,十分關注最突出、最關鍵、最重大的現實問題。近年來我和國情研究中心先后參與了 “汶川地震災后重建”、“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林業新政”、“全面控煙”、“調整計劃生育政策”、“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等具體政策領域的研究與咨詢工作,參與相關政策討論,為決策提供參考意見與信息資料。其中多項研究得到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許多建議得到了采納。
《國情報告》已經成為我們影響國家決策的品牌、名片和核心競爭力。到目前為止,已經發行了900多期,此外還發行了專刊、特刊和海外中國研究系列,成為省部級以上領導同志了解國情與世情的重要信息平臺。國情研究是以思想研究為先導,以戰略研究和政策研究為兩翼,既有思想性的學術意見,又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議;既關注中長期戰略問題,又關心短期的現實問題。近年來我們在發表的《國情報告》中逐漸形成了三個層次的國情研究:一是中國之路;二是國家戰略與規劃研究;三是重要公共政策研究。這三個層次相互關聯又相互襯托,從而形成我們自己國情研究的特色和獨到之處。
清華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學,也是世界極具影響力的大學,它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依托于此,也理應貢獻于此。清華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已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一大批學者活躍在公共政策研究領域,積極為國家重大決策咨詢出謀劃策,及時向決策者和社會強有力地發出清華大學的 “聲音”。在新的百年中,這樣的地位和作用將會更加凸現。
總之,清華大學面向新的百年,對清華的學生、清華的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一生應該是有創造性的一生,也就是胡錦濤總書記所號召的“奮斗、奮斗、再奮斗”的一生。我們國情研究中心的宗旨,同時也是我所理解的創造性人生內涵是:與中國發展同行,與中國開放相伴,與中國變革俱進,與中國興盛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