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力教育 實現公平——兩會教育熱點之我見
2010年最流行也最讓人鼓舞的詞莫過于“給力”,這個詞代表了一種積蓄已久的能量、一種適時而出的希望。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的出臺、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兩會對教育熱點的關注等一系列關乎中國教育走向的措施和事件,無不昭示著我國教育的不停“給力”。
3月7日,在全國政協會議教育界別聯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原黨委書記郭傳杰宣讀了北京中關村小學一名學生自稱“沒有童年和童趣”的來信。在人才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望子成龍的家長把本該無憂無慮成長的幼兒送進了親子班學習藝術、外語等“特色課程”,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超前學習的現象在家長不甘落后的攀比下日趨嚴重。但這種“揠苗助長”不僅使孩子失去了童年和童趣,還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又何談長大后成為創新型人才,何談建設創新型國家呢?人們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存在誤讀,擇校熱、輔導熱的背后,是民眾對優勢教育資源、對好學校好教師、對“教育公平”的追求。
“公平”是實現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保證,“教育公平”更是涉及千家萬戶,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在我看來,教育公平包括入學機會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而最終的公平應該是使每個兒童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都能獲得教育的成功。為群眾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滿足群眾對發展教育的期望,推動教育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發展,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極為關注的“上學難、上好學”的問題,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國家昌盛的重要保證。實現教育公平是否會像烏托邦一樣遙不可及?不!我每天瀏覽兩會專題網站,“抓緊解決‘入園難’問題”,“切實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繼續落實和完善國家助學制度,無論哪個教育階段,都要確保每個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從學前教育到義務教育,從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從資助政策到經費投入,總會看到很多令人振奮的政策、議案新鮮出爐,總會看到熱心網友以主人翁的姿態建言獻策。
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在西部地區更是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進一步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關鍵是要發揮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民族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方面,政府的作用和市場的機制兩手都要硬。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動教育公平。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籌規劃學校布局,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溫家寶總理在3月11日上午參加江西省代表團全體會議時說:“我明年一定把這個‘賬’還清!”總理所說的“欠賬”,就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一個工作目標———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可是,我心生疑慮:就算加大了政策支持,加大了財政投入,就能堅決貫徹落實把錢用在刀刃上的政策么?政府應該盡快推動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平教育法,構建合理的教育投入與分配機制,加強在教育財政投入上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制定合理的教育經費分擔機制,建立由社會各界組成的監督機構并公布經費預算,同時建立農村及落后地區教育成本補償機制,保障各類學校(包括民辦學校)辦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教育資源在城市與鄉村、東部與西部、高收入階層和普通民眾之間配置的公平性。
說到教育公平,不得不提的是集艱巨任務與光榮使命于一身的人民教師,教師的素質是各級各類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在經濟發達地區擇校擇師蔚然成風,而在貧困落后地區優質教師嚴重匱乏,唯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教育公平。各級政府、教育部門應該進一步落實《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確保教師享有應有的待遇,并且要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改善教育的工作生活條件,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經濟待遇,要為老師的終身學習、職業發展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對于現有的農村教師隊伍,可通過“國培計劃”(包括“中小學教師示范性培訓項目”和“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兩項內容)或其他各類教師培訓為其充電加油,也可利用遠程教育手段為農村中小學老師輸送優質的教育資源。教育發達地區的骨干教師可以定期流動,深入落后地區開展支教活動,帶動發展。國家在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開展的免費師范生政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師培養模式,各省政府可借鑒這種模式,充分利用省內師范院校的優勢資源培養本地區立志投身農村教育事業的優秀農村學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任重道遠。只有實實在在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才能辦好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給力教育公平,不僅僅是國家的事,社會的事,教師的事,還是你我身邊的事,只有國家關注,社會關切,人民關心,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