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期間是我校實現第二步發展戰略任務并向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召開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會,大會的主題是“夯實基礎,彰顯特色,為發展研究生教育而奮斗”,這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學校第二次黨代會精神;總結“十一五”期間學科建設和科研取得的成績,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明確“十二五”期間學科建設和科研的思路和發展目標;提出今后加強學科建設和科研的具體措施,為發展研究生教育而努力奮斗。
一、“十一五”期間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回顧“十一五”期間學校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全校上下重視學科建設和科研的濃厚氛圍逐步形成,廣大教師的科研積極性逐步提高,涌現出了一批學科建設和科研的先進個人和集體,學校科研實力和競爭力穩步提升,主要表現在:
科研機構建設取得新成績,學校兩個四川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旅游發展研究中心”和“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在省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穩步提高,經常有兄弟院校的研究機構來校學習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運作模式,今年在接受省教育廳和省社科規劃辦的評估中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2006年“生物有機化學與表面科學”實驗室被列為四川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籌建),新成立了14個校級研究機構和校級重點實驗室。研究機構和重點實驗室的管理科學規范,運行良好,在學科建設、為地方服務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爭取高級別科研課題的能力和科研成果質量大大提高,不斷實現我校辦學歷史上新的突破:2006年實現了國家社科基金零的突破,2009年實現了國家自然基金零的突破,2010年實現了國家教育規劃課題零的突破。在“十一五”期間爭取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3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9項;爭取校外科研經費大幅度提高,2006年爭取校外科研合同經費120萬元,2009年到到帳經費320萬元,今年已經突破400萬元。截止2010年11月30日,“十一五”期間發表論文3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118篇,三大檢索收錄論文108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論文26篇,出版著作117部;作為科研成果質量的重要標志,今年獲得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項,優秀獎2項,取得了較好成績。
二級學院和廣大教師服務地方的熱情高漲,意識和能力大大增強,與地方合作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學校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講求實效、共謀發展的原則分別與樂山市人民政府、峨眉山市、峨眉山—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馬邊縣、樂山市文化局、樂山市科技局等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校地合作工作被納入制度化軌道。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成效不斷顯現,在旅游規劃、竹蟓蟲防治、地方名人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產業規劃、“一掛雙進”、“雙培計劃”等方面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2006年—2009年的四年間橫向合作項目達73項,2009年的橫向合作項目經費達210萬元(不含科技局和市社科聯項目),2010年橫向合作項目已達58項(截止12月20日),橫向合作經費已達291萬元。特別是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過程中,我校與峨眉山市委合作,以結對創建為基本形式,建設學習型領導班子;以開放共建為根本方法,提升干部的能力素質;以互幫互學為基點,建設學習型黨組織;以項目合作為重要抓手,促進校地共進共贏,積極探索創新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方法與途徑,形成了“學院+地方”、“支部+支部”的新模式,取得了校地互動、合作共贏的初步成果,獲得了上級黨組織和上級領導的肯定和好評。
在學科建設方面,根據國家政策的變化和學校的實際,在進行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原重點學科進行了評估,重新確定了工商管理、化學、中國語言文學、英語語言文學、數學、政治學、教育學等7個校級重點學科,修訂了《樂山師范學院校級重點學科建設實施意見》,制定了《樂山師范學院關于確保實現2014年學科建設目標的意見》,明確了2014年學科建設總體目標和各二級學院、部門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并進行了任務分解。
二、“十二五”期間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的工作思路和目標“十二五”期間機遇和挑戰并存,希望和困難同在。我們既面臨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難得發展機遇,又面臨各兄弟院校都在加速發展,競爭空前激烈的嚴峻挑戰,為此我們必須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付出加倍的努力,力爭取得更大的發展成就。
“十二五”期間我校科研和學科建設的總體工作思路是:堅持一個原則,完成三個轉變,實現一個目標。堅持一個原則是: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隊伍建設為抓手,以平臺建設為支撐;實現三個轉變是:實現學術科研成果由增加數量到提高質量的轉變,科研團隊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以基礎研究為主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轉變;實現一個目標是:2014年達到碩士授權單位規劃建設條件的要求。
“十二五”期間我校科研和學科建設的總體工作目標是:將學科建設與發展研究生教育相結合,按照全面發展、突出重點、創造特色的原則,努力構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鮮明區域優勢和特色的學科結構體系,在同類院校中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學校的科研實力明顯增強,科研和學科建設水平居省內新建本科院校前列,到2014年學校在整體上達到碩士授權單位規劃建設的要求。具體目標主要有:培養和引進3-5名高水平的、能夠支撐碩士點申報的學科帶頭人,形成3-5個有一定特色和在省內有影響力的學術團隊,積極參加“四川省省屬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力爭建成1-2個科技創新團隊;新增加1-2個四川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3-5個校級研究機構;爭取國家級科研項目10項左右,省部級科研項目40項左右;獲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獎8項左右;到2015年科研經費突破1200萬元左右,其中校外科研經費占50%以上;核心期刊和三大檢索論文數年均增長15%左右;獲授權專利6-8項,科研成果轉讓共8項,科研成果被采用6-8項,直接經濟效益1500萬元以上。
三、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為發展研究生教育而奮斗“十二五”期間是我校能否實現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四川省制定出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長期規劃、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和樂山市“科教興市”戰略布局,創新學科建設的體制機制,實現科研成果由數量增加向質量提高的轉變,努力發展研究生教育,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
1.始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努力營造學科建設的良好氛圍學科水平是高等學校質量和水平的主要標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都是依托學科來進行的。它不僅代表著學校的辦學水平,更決定著學校的特色和優勢。只有把學科建設好,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因此,在學校的整體建設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帶動學校其他各個方面工作的開展。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必須完善學科建設管理體制,通過立項建設管理校級重點學科,形成學科建設激勵淘汰機制,全面規劃實施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還要想方設法增加投入。作為西部地區高校,辦學經費緊張將長期制約我校的發展,但無論怎么困難我們都要向科研和學科建設工作進行重點投入,科研經費要達到學校辦學經費的4%以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將有限的經費重點投入到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和有發展潛力的學科,爭取在某些領域和某些學科有所作為,形成一定的優勢和特色。
2.始終堅持以平臺建設為支撐,努力滿足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的硬件條件科研平臺是學校和科研團隊承擔高級別科研課題的載體和必要條件,具有較好的科研平臺才能增加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才能從根本上做到事業留人和待遇留人。目前我校的科研平臺建設嚴重制約著科研和學科建設水平的提升,在“十二五”期間我們將制訂科研平臺建設規劃,根據規劃加大安排經費投入,整合校內外學術資源,提升創新能力,搭建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學術研究平臺,爭取1-2個重點實驗室的實驗儀器設備達到省內先進水平。在進一步增強四川旅游發展研究中心和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為地方服務能力的同時,努力爭取高級別科研課題立項和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獲獎,努力提高中心在省內的學術地位和學術發言權。爭取每一個校級重點學科均有研究機構或重點實驗室作為支撐,每一個校級以上研究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形成1-2個創新團隊,滿足學科建設的需要。
3.始終堅持以隊伍建設為抓手,實現科研團隊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的轉變以學校科技創新條件平臺、重點建設科研機構和重點學科為依托,以領軍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以高級別科研項目為載體,通過對從事前沿熱點問題研究的科研團隊的重點資助,把原來屬于臨時型、松散型的科研團隊建設成緊密型、常態型的科研團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集成發展,力爭取得重大標志性成果,提高我校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我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4.牢固樹立質量是生命,特色是競爭力的意識,實現科研成果由數量增加到質量提高的轉變科研質量的提高將是“十二五”期間貫穿學校科研發展的一條主線,為此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營造潛心研究的學術氛圍,避免浮躁心態,加大制度建設,完善科研目標管理辦法,對二級學院的科研考核重點放在省部級以上課題申報、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獲獎、科研經費爭取等顯性指標上,提高對高級別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科研獲獎等衡量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的獎勵和資助力度,樹立一批通過科研致富的教師典型。在努力提高科研質量的同時,我們還要努力培育科研特色,特色建設事關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努力突出特色學科,強化優勢學科,發展新興學科,支持交叉學科。切實突出管理學、文學的建設力度,提高郭沫若研究、旅游研究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特色學科建設提供支撐;進一步強化理學、教育學學科建設力度,形成優勢學科,為實現“教師教育特色顯著”提供支撐;緊扣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發展,注重工學、農學等學科的滲透,進一步提高理工學科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為實現“地方特色顯著”提供支撐。
5.始終堅持科研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努力實現科研以基礎研究為主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的轉變為地方服務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作為樂山人民的大學我們要抓住樂山市建設“增長極、次樞紐、南中心、目的地”和百萬人口大城市、深入落實“科教興市”戰略的機遇,大膽創新合作的運行機制,加快科研由基礎研究為主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的轉變,增強為地方服務的主人翁意識,把校地合作納入二級學院年度考核的范圍,再與3-5個區縣或市級行業主管部門、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形成校地、校企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不斷擴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鼓勵二級學院或教師圍繞地方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開展科學研究,根據為地方服務的需要新建科研機構,提升創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爭取產生1-2項能產生重大經濟效益的具有較大影響的應用性成果,實現我校科研以基礎研究為主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轉變,通過為地方服務爭取地方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深化校校合作,爭取武漢大學等重點大學在科研課題申報、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骨干教師的進修訪問等方面的支持,力爭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在“十二五”期間增加10名左右。
6.充分發揮學校社科聯的作用,加強校內外學術資源的整合高校社科聯是學校黨政直接領導下的學術性群眾團體,是樂山師范學院社會科學各學會、研究會的組織、協調和服務機構,是學校聯系全校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學校開展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我校是一個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體的一般本科院校,我們將盡快理順學校社科聯的工作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其作用,團結全校社會科學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團體,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充分發揮其在整合資源、凝聚團隊和校內社科資源、活躍學術氛圍以及四川省社科評獎等方面的作用。
7.加強科研管理隊伍建設,形成一支愛崗敬業、高效實干的科研管理隊伍科研隊伍建設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關鍵環節,我們要逐步穩定科研管理隊伍,加強科研管理隊伍的業務學習和工作作風建設,把握科研和學科建設規律,提高科研管理隊伍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進一步改進科研統計系統,建立教師的個人科研數據庫,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努力建立一支能夠適應科研和學科建設需要的科研管理隊伍。
上質量、上水平、上層次,創優勢、創特色,是學校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而“三上兩創”都需要通過提高科研和學科建設水平來體現,我們必須用更高的要求、更加倍的努力,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學校科研和學科建設的發展,發揚弘毅自強和銳意改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