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民主 共謀發展“兩代會”眾代表共話“十二五”
編者按:如果要考察高校民主辦學、校務公開,“兩代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代表大會)是一個不錯的觀察點。在程式化的會議設置中,10個代表團的討論又更多承載著民意表達,閉幕式上,各代表團的發言即是代表們討論意思的集合,其中有些發言十分精彩。限于版面,只能節取,掛一漏萬,供師生員工學習。
第一代表團:大力發展優勢學科 曹湊貴(植科院教授)
第一代表團主要是農科,在這里我就優勢學科發展說幾點想法:
一是要處理好學科產業定位和事業定位的關系。我們的優勢在農科,農科的優勢在生產供給,學科的產業成分較重,因此優勢農科要突破,必須強化其事業成分。優勢農科發展必須強化基礎研究,提供事業支撐;加強資源環境研究,支撐公共安全;參與區域發展研究,擴大公益服務。二是要處理好學科傳承和創新的關系。我校農科優勢就是在長期積淀傳承的基礎上用生物技術改造提升創新形成的。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優勢學科要突破,因此必須進一步創新,走和生物科學、環境科學、工程信息科學相結合之路。三是要處理好學科交叉融合和拓展的關系。學科交叉融合是我校辦學的優良傳統。但在交叉融合過程也存缺乏交流平臺、渠道及缺乏拓展的問題。因此,“十二五”期間要采取措施拓展學科領域,建設一批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科交流研究平臺,建立多學科結合的研究院、所、中心。
第二代表團:科研團隊及其支撐隊伍建設 熊立仲(生科院教授)
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關鍵在于提高我校的科研能力,而高水平科研團隊建設是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根本保障。科研團隊的建設,總體指導思想應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以國家級研發基地和創新平臺為依托,以國家重大專項為抓手,以完成高水平的科研項目為目標,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保障,整合人員力量和資源,形成一批對內有凝聚力、對外有競爭力的科研梯隊和科研團隊。
加強科研團隊建設,狠抓隊伍建設是關鍵,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努力。一是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出具有長遠發展潛力和國內國際競爭力的研究領域和方向;二是通過本土培養和造就及由外引進兩種方式遴選學術帶頭人;三是學術隊伍的建設,應該具有共同的團隊精神、合理的梯次結構及合理有效的考核機制;四是學校政策扶持,通過多種手段扶植和培育跨學科團隊;五是平臺條件建設,學校要積極改善科研條件,擴大發展空間,以滿足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第三代表團:關于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思考 王衛民(水產學院教授)
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研究生的教育和培養是關鍵點。結合我院的研究生教育情況,對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有以下的幾點考慮。
一是研究生培養的運行機制。培養模式是運行機制的基礎和核心,要結合開放的理念做好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實踐。開放式的培養模式有校企聯合培養、校所(科研院所)聯合培養、中外聯合培養等。二是研究生培養的動力機制或激勵機制。在導師責權利基礎定位上,充分利用導師考評等杠桿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要兼顧各學科特點制定不同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在研究生的獎勵等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和引導他們的創造力和能動性。三是研究生培養的約束機制,其重點是導師責任機制和研究生淘汰機制。導師責任機制中,一定要有承擔科研項目和經費條件關、年度考核關和崗位關而非終身制,研究生淘汰機制要貫穿于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另外,在構建研究生培養約束機制時,要充分考慮和調動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間的相互制衡功能。
第四代表團:對學校發展“大工科”的幾點思考 廖慶喜(工學院教授)
工科為學校相關學科提供了工程技術支撐,有助于提升我校的大農科相關學科,圍繞產業鏈做大做強。目前,我校工科學科與專業涵蓋有12個二級學科,分布在6個學院;學校涉及大工科的本科專業有13個,分布在7個學院;各學院各學科間存在高度的關聯度。
做大做強工科將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建議學校建立以工學院為基礎的工學課程群,構建大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平臺、大工科的人才培養教學試驗示范和實踐創新平臺及跨學院大工科的科學研究公共平臺;優化布局,適度調整大工科內部的學科布局、教學和科研的結構布局及人才結構布局;形成共識,制定利于工科發展的管理政策、出臺加強工科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具有戰略性發展的工科發展綱要;整合資源,構建大工科內部交流合作機制,構建一個工學部或工科聯盟機構、建立校內資源共享機制及工科的人才培養質量和人才隊伍建設評價機制。
第五代表團:卓越的本科教育從何而來 原弘(理學院副教授)
全校的師生員工都應為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保駕護航”,為卓越的本科教育體系提供保障。
作為在教學一線的青年教師,我認為應打破各學院、各專業之間的墻,建立科學的本科培養體系。打破教與學之間的墻,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均衡發展。教師在教學方式的運用、教學理論的研究方面要向縱深方向發展。著手解決實驗教學中的諸多問題:課時系數較低;實驗室用房短缺;實驗課與理論課的安排不同步;實驗技術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等等。無論對教師還是實驗技術人員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打破教學和科研之間的墻,達到教學與科研的“準”平等對待。“教學和科研不分家”,在發展過程中互為中心、共同前進。最后,要高度重視青年教師成長。作為我校占教師總數45.6%的35歲以下青年教師,他們將是華中農業大學未來發展的主力軍。
第六代表團:加快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學科 張安錄(經管-土管學院教授)
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是我校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學校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培育人文精神,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內在需要,是提升學校整體實力、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此,按照“重點建設和發展農林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農村社會學、法學、馬克思中國化研究5個學科;帶動發展企業管理、應用經濟學、國學、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等學科;依托學校優勢與特色,差異發展,新增開辦農業生物信息管理等新型交叉學科;為培養創新人才,立足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鞏固強化文史哲學科”的思路,建議學校積極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空間;破解人文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難題;進一步探索符合人文社會科學繁榮和發展規律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加大人文社會科學平臺建設力度;積極創建人文社會科學社會實踐和創新研究基地;強化學科基礎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強與優勢學科交叉融合;努力構筑我校與國內外交流合作平臺,全面提升開放發展水平。
第七代表團:進一步重視學校民生建設 李長健(文法學院教授)
只有關注高校自身的民生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培養出關注和實現社會民生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地為社會民生問題的解決提供科學技術和社會服務。“十一五”期間,民生問題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公共設施、公共服務、資金、環境、制度等方面仍存在不平衡、不均衡、不持續等問題。
建議“十二五”樹立好理念,提升責任感。重服務、促發展。處理好各種群體利益訴求關系,體現時代感。著眼于關注高校退休職工、年輕教職工、貧困學生等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精神文化活動條件、培訓再教育機會、晉升機遇、獎助學金支持,使生活在高校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身發展的渠道和途徑。形成好機制,培育認同感。開源與節流并舉,提高民生建設的硬實力。制度建設與環境塑造并舉,強化民生建設的軟實力。讓每一位華農人能夠體面而有尊嚴、幸福而快樂、滿足而不自滿、驕傲而有價值,具有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和發展感的學習生活工作著。
第八代表團:建設宜居校園 雷智峰 (后勤管理處副處長)
第八代表團基本涵蓋了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師生員工提供保障服務的大后勤,討論的更多的是民生問題。
為此,學校應加快校園綜合治理,建設宜居校園。盡快拆除校內自然村,改造舊的教工小區。加強教工小區規劃,完善相應功能。美化校園,綠化先行。加快校園污水治理,突出校園水體靈氣。希望學校在進行污水治理的同時,統籌考慮,加強校內水體的治理改造,把校園內幾個難得的小湖救活。繼續推進后勤改革,進一步提升后勤服務保障能力。加快周轉房建設,落實科學管理。辦好幼兒園,為青年教工排憂解難。進一步加強校醫院建設,提高醫療水平。整合校內產業創收平臺,提高資產經營效益。加快西大門科技創業產業園的長遠規劃和建設,借機將我校比較零散的、單打獨斗的產業轉化企業進行整合,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農改超進程,確保師生飲食健康。關注編外員工,維護校園穩定。
第九代表圖:文化是學校辦學境界體現 馮楠 (校團委副書記)
如何理解文化是學校辦學境界的體現,辦大學就是辦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就在于育人。
校園里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個物件都應該具有啟迪智慧、浸潤人生的效用。大學里有很多“文化圈”,需要我們選樹和培育。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在于矯正世俗文化的偏差。文化還能夠積聚感召力。當然,文化也會產生約束力。因此,我們要尊敬校園文化建設的先進性方向。
所以說,文化是學校辦學境界的體現。有怎樣的文化境界就能吸引、培養和留住怎樣境界的人才。展望學校十二五規劃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景。在系統的文化建設中,我們呼喚有“點睛”之作,形成標志性文化建設成果,同時能為師生員工提供更豐足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影響的文化發展環境,大力扶持創新性、學術型活動,培植原創高雅藝術,推進與校外文化資源的充分融合。
第十代表團:推進科技創新姚江林 (科技處處長)
“十二五”學校科技工作,面臨諸多機遇,也存在諸多挑戰。學校科技發展將按照“三足鼎立,頂天立地”的戰略構想,緊緊圍繞國際學術前沿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服務“三農”為立足點,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以科技隊伍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平臺建設為支撐,以產學研結合為紐帶,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著力實施“學術拓展戰略”和“質量興研戰略”。
為此,要堅持目標導向,堅持質量興研,堅持特色發展,堅持交叉融合,堅持差異發展,堅持創新發展。做到爭取經費與促進產出并重;縱向項目、橫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并重;優勢學科、新興學科、支撐學科并重;爭取財政投入與自覺服務社會并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研究并重;學術拓展和質量興研并重促進科技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建設;促進科技產出,尤其是標志性成果產出;促進科技創新;促進學科建設;促進社會服務;促進研究型大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