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恩施歲月:耕讀新農



    湖北省立農學院第二屆畢業生畢業照 檔案館 供圖


      西遷恩施后,湖北省立農學院在院長管澤良和全體教職工的努力經營下活力漸生,面貌日新。到1942年,湖北省立農學院以已經成為恩施崇山峻嶺中的一處靚麗風景。她矗立在金子壩的金鳳山旁,占地不過十畝,依山而建,青瓦土墻,柴籬雕窗,是一處典型的鄂西民居院落。大門石階下立有一道杉木搭建的小拱門,上面用月季藤蔓和松柏枝條纏繞裝飾,門額嵌有一塊木匾,正面鐫刻“耕讀”二字,背面鐫刻“新農”二字。大門后是一個幽靜的院子,翠竹茂密,松柏參天,泡桐如蓋。十幾棟土房茅舍沿天井兩邊一字排開,左邊是教務處和校長室,右邊是總務處。穿過院子走上七步臺階,又是一個小天井,女生宿舍就在這里。而男生宿舍、教室、教工宿舍和二百畝實習農場則建在這座院落外。
      金鳳山的山頂有一排叢林掩映的茅舍,管澤良和教授們就住在這里。這些昔日西裝革履過著優裕生活、后來在各自領域作出非凡成就的教授們,蝸居在四壁透風、充滿霉味的陋室里,潛心進行著戰時中國農業的科學研究。昆蟲學家李鳳蓀就是在這里寫出了著名的《中國鄉村寄生蟲學》,這是中國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學術專著。
      度過了西遷辦學最艱苦的日子,1942年11月17日,湖北省立農學院舉辦了成立兩周年紀念活動。之所以要舉辦這一活動,是“恐教職員學生,忘卻當時之艱辛,而忽略今后之努力”。在管澤良主持下,編印了兩周年紀念特刊。在這本特刊中,學校第一次明確將1898年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農務學堂作為自己的光輝起點。
      春天的早晨,朝陽映射在山頂,霧氣仍舊籠罩著山下的一切,田野里傳來一陣陣的讀書聲。有時,當晚霞紫了天邊,村女們擔著水喘息著跑,阡陌間有三三兩兩的同學在散步,在恩施的生活透露出淡淡的詩意。但是,西遷辦學的七年,對每個師生都是艱難困苦的堅守。即使在物質條件好轉的1943年,學生只有每天20兩(約合0.625千克)口糧,每月只有5元菜金。早餐多為玉米糊糊,中晚餐則是少量大米加玉米,而且總有一股霉味。下飯的菜是缺油少鹽的老菜葉子和菜幫子,得使勁咀嚼才能吞咽,肉食則極難一見。伙食太差導致了營養不良,大多數學生體質虛弱,有次陳誠給全體師生訓話,就有學生因站立過久體力不支而當場昏倒。即使是管澤良院長和教授,每日也只能是粗茶淡飯,勉強填飽肚子而已。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國文教授朱再庵常常在授課中向學生灌輸先賢的這些思想,勉勵學生克己圖強,潛心學問,弘農學,揚國光,早日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才。冬天里,北風呼嘯,一到五點半鐘,大約天剛破曉的時候,農學院就舉行隆重的升旗禮。早操過后,每個人的面孔凍得像一顆熟透了的蘋果,精神卻異常的飽滿興奮。而每天晚自習到九點半,訓導員總要多次催促,甚至大發脾氣,同學們才肯離開教室。山區沒有電燈,學生們用的是油燈,點的油是木籽油和桐油。油燈雜質較多,煙霧大,晚自習時教室里總是煙霧彌漫,熏得人眼淚直流。第二天早上洗臉,毛巾一沾鼻孔,就留下兩個黑窟窿印。
      恩施是抗戰時期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日軍經常派飛機轟炸,“跑警報”的經歷深深烙在農學院同學的記憶中。1943年11月21日,農經系一年級學生王炎森和班上的同學在上課,院長管澤良正在講授遺傳學的內容,突然,外面響起了空襲警報。農學院附近并無防空洞,學生們一下子驚慌失措,不知該怎么辦。管澤良說:“先逃命,下次再講!”然后指揮學生朝教室后面的山林里跑。王炎森是班上年齡比較小的學生,跑得慢,連滾帶爬摔了幾跤才躲進了山林。幾天之后,管澤良邀請駐防恩施的國民革命軍空軍第11大隊大隊長到學院作了防空安全的報告,講了如何躲空襲、遇到敵機轟炸如何保護自己。這以后,跑警報的次數多了,師生們有了躲空襲的經驗。
      在這樣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湖北省立農學院依舊充滿激情地探索著自己的辦學道路。管澤良在湖北省立農學院教育方針中寫道:“教學固然為基本任務,然教學無研究則失之空泛,無推廣則教學有紙上談兵之虞,研究有閉門造車之弊,研究結果與造就人才均難適應社會需要……必須教學、研究、推廣三者相輔而行。”這就是“耕讀”理念的具體含義。
      在“耕讀”理念引導下,學生在第一學年要學習語文及農業基礎知識,第二學年重點學習農學專業課程,到了第三、四學年,學生要在農場實習,進行專科知識和技能訓練。農學院對學生的學習有極嚴格的要求,1943年一次考試,竟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不及格。
      雖然當時條件十分簡陋,湖北省立農學院學生的課外學術文化活動仍然很豐富。各系的學生分別成立了農藝學會、園藝學會、農業經濟學會和農林生物學會,在教授指導下開展學術活動和研究工作。在園藝學家楊惠安教授指導下,園藝系學生籌辦了菊花節,名噪一時,成為戰時恩施頗有影響的文化活動之一。農學生還組織了各種社會服務和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在教師指導下,他們組成了農村收割隊、病蟲害防治隊、品種推廣隊、土壤改良隊,活躍在當地的鄉間田野,幫助農民發展生產,改進技術。農學院組織的“起來劇社”和歌詠隊,在學院音樂指導教師、管澤良夫人喻宜萱的指導下排練節目,每到農閑季節就奔赴恩施各地農村,為鄉親演出文藝節目,宣傳抗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結束。消息傳到恩施,湖北省立農學院師生一派歡騰,回遷之事隨即提上了日程。由于戰后百廢待興,湖北省政府財政拮據,擬將農學院遷往襄陽,以節省搬遷和辦學經費。后經管澤良多方力爭,省政府最終同意學校遷回武昌寶積庵原址。12月,冰封雪凍,天寒地冷,學校自籌經費,開始回遷。整個回遷工作持續了一個月之久。當最后一批人員和校產上車啟程時,管澤良透過漫天飄舞的雪花,望著白雪皚皚、朦朧混沌的金子壩,不禁百感交集。他知道,這所大學的歷史將翻開新的一頁。
      恩施歲月是華中農業大學歷史上一曲壯歌。在恩施的7年時間里,學校培養本科畢業生105人,專科學生近20人,專修班學生62人。這些人成為國家戰后恢復重建急需的寶貴人才,為中國農業科技、農業教育的發展和中國農村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時任湖北省立農學院教務長的包望敏在《論耕讀》一文中,用充滿詩意的文字寫到:“湖北省立農學院創立于烽煙遍地,萬方多難之日,集海內農學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讀不輟,以革新農業為己任,其堅苦卓絕之精神與乎興農建國之宏愿均有足多者。”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涩涩色中文综合亚洲|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小说图片视频|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看|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人成7777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天天爽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色大情网站www|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 亚洲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黑人猛交群|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激情视频图片|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