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對于處于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人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20多年來,我們的一切發展成就,無不與創新緊緊聯系在一起。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善于學習,更要善于創新。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創新。2005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
胡總書記又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放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一章的第一條,明確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創新型國家,一般來說,是指將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從而形成強大的國家競爭優勢。創新型國家的特征大致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上。像美國、日本達到2.2%,韓國達到2.4%,以色列達到2.8%,中國多少呢?中國的研發投入在05年達到了GDP總量的1.3%,去年增加到1.4%,差距依然較大。二是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39%。三是對外技術依存度在30%以下。像美國、日本對外技術的依存度只有2%,中國達到了50%以上。四是創新產出高,發明專利多。凡是創新型國家在美國、歐盟、日本所取得的專利數量要達到90%以上。中國取得的海外專利授權每年只有300件左右。相當于索尼公司、飛利浦公司、杜邦公司一個月的水平。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包括美國、日本、芬蘭、韓國等。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根據有關研究顯示,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處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特定的國情和需求,我國提出,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意味著未來13年,我們必須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和可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要超過7%。實現這一目標靠什么?歸根到底還是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有力支持。
第一,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突飛猛進,一躍而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總體上依賴資金高投入、資源高消耗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已經難以承受盲目擴大規模、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所以我們不能再走能源消耗型的道路,而只能走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
第二,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當今時代,科技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三流國家生產產品、二流國家出口生產線、一流國家制定標準”成為國際慣例,同樣“末流企業賣勞力、四流企業賣產品、三流企業賣技術、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專利、超級企業賣標準”成為企業界的共識。要避免依賴于人、受制于人,提高競爭力,就必須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第三,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客觀需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代化所達到的程度較低。據《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2004年中國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為86%,排世界108個國家的第55位。現代化的主要指標是工業化,以前那種粗放式的工業化道路走不通了,只能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對此,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而這一切都必須依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來實現。(思政課部 周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