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高校大幅度的擴招使得更多學子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但伴隨而來的是相當數量的貧困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上不起學。為此,我校提出“不使一名考入建大的學子因家境貧寒而無法入學,不使一名在校學子因經濟困難而中途輟學”,切實重視和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資助及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幫困助學體系,為貧困學子開辟“綠色通道”。
學校自1987年執行“獎、貸、助、補、減”相結合的幫困助學政策以來,認真落實并逐步形成了以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為主,國家、學校、社會及社會個人等形式的獎學金、企事業單位資助、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困難補助及學費減免緩為輔的資助體系。按照學生經濟困難程度結合其學習情況分層分類幫助貧困生,使貧困生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確保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獎”,即獎學金助學學校針對優秀學生進行獎勵,獎額從每人每年500~3000元不等。2006年,我校3700人次獲得獎學金,總額達248.2萬元。優秀學生還可申請國家獎學金,2006年共有53位同學獲得4000~6000國家獎學金。同時,我校還設有新生獎學金、單項獎及創新獎等獎項。此外,我校還積極與企業團體協商設立獎學金,獎額從每人每年500~2500元不等。貧困生可通過努力學習提高成績和綜合素質爭取獎學金以自助完成學業。
“貸”,即助學貸款我校從1999年開始申請國家助學貸款,2001年辦理了首批貸款。迄今共有3502人次獲該項貸款,發放金額2600.138萬元。該項貸款采用無擔保(信用)形式,被譽為“愛心通道”。
“助”,即勤工助學我校勤工助學會于1995年成立以來,堅持以“勤工助學、勤工育人”為宗旨,以崗位開發、崗位管理教育為重點,以學生教育為工作目標幫助經濟困難生。目前校內每學期安排勤工助學固定崗位約250個,每學年約有3500人次參加助學。這些工作大都安排在圖書館、環衛部門、外語視聽室及各院系等。學校設有專項基金,2006年共發放勤工助學補助116.13萬余元。貧困生利用課余工作既獲取了勞動報酬,也在實踐中鍛煉了自我。
“補”,即困難補助學校建立了全校貧困學生檔案,每年新生入學后都要進行新生困難生摸底和高年級困難生復查工作。對家庭經濟確有困難的學子根據其困難程度發放一次性或日常性的困難補助金,其補助額度為每人200~500元。
“減”,即減免學費學校對有特殊困難情況的學生,按照國家減免政策實行減免學費。同時,學校對因各種原因暫時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實行緩交學費的政策。
另外,我校積極爭取社會資助基金,解決部分貧困生的困難。如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已為我校38人次提供5000元現金資助,省婦聯設立的“紅鳳工程”也資助了我校的24名女大學生,其資助額度從1000~2000元不等,此外還與陜西風采及部分企業建立了長期資助合作關系。從2002年起,學校建立了校領導與孤兒的聯系制度,每一名孤兒都有一個校院領導負責扶助,獲得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