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把成長的選擇權交給學生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聚焦我校兩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之一:面向學生選擇、適應社會需求、推動教學資源優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


      前不久,我校以聶秋華、趙伐、方志梅、賈讓成、馬敬峰、林麒、曹屯裕、馮志敏、李慧仙、魯保富為主要完成人的教學成果“面向學生選擇、適應社會需求、推動教學資源優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研究,榮獲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這是我校建校以來首次獲得該獎項的兩項成果獎之一。該成果提出了“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的教育理念,并以學生自主選擇學科大類、專業、專業方向、課程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教學資源為切入點,構建了通專結合的“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形成了學生自主選擇與教師多方指導的培養機制,建立了基于學生選擇、促進學校教學要素競爭的資源優化與配置機制。在近十年的改革實踐中,通過整體規劃、全面實施、逐步推進、不斷深化,探索出面向學生自主選擇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談起此項成果的獲得,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校長聶秋華教授深有感觸地說:“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來服務社會,這是國家構建創新體系對高校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創新省、市的現實需要,更是我們學校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學生是聯系社會需求與高校發展的重要紐帶,其就業和成才取向傳遞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信息,也反映學生對學校教學資源的需求。為適應社會人才需求培養人才,學校做了有效的探索,經過近十年的改革實踐,我校總體辦學水平明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許多改革措施紛紛被其他高校借鑒,在教學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此次我校多項目教學成果獲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充分體現了多年來我校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br>  “平臺+模塊”:構建通專結合的課程結構體系
      作為一所新興的地方綜合性大學,我校在探索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大膽創新,敢為人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學校從2000年開始,在國內高校中較早地實施了“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平臺”分為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基礎三個不同層次,以保證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出“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思路;“模塊”由具有專業方向特色的課程組成,實現不同專業的分流培養,體現出“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特色,學生對模塊有選擇權,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專業和專業方向。該模式被專家認定為辦學特色項目。2001年起,學校打破原有按專業招生的做法,實行按學院或學科類別招生,2003年底被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確定為學校的辦學特色項目,并于2004年、2007年兩度修訂。這一改革不僅在省內是首家,在全國也開了先河。同時,學校還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著力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出一大批“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復合型與創造型人才。經過近十年的系統改革與實踐,培養體系與運行機制趨于完善,受益學生近5萬人,成效顯著。
      根據人才培養的共性要求,我校構建三大平臺課程:通識教育平臺含五大板塊共292門課程,學科大類平臺將全校專業按學科特點分12個類別并設置各自的大類課程,專業教育平臺按專業基本規格設置課程。面向地方發展需求,各專業設置3個以上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制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開發160余類訓練項目。該課程結構體系為學生選擇學科大類、在大類內選擇專業、在專業內選擇專業方向奠定了基礎。
      “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建立了平臺之間逐層遞進、平臺與模塊之間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學科大類平臺沖破了學科專業的壁壘,拓寬了人才培養口徑;專業方向模塊實現了社會多樣化需求與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有機結合,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種學習模式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因為自主選擇滿足了學生的成長意愿,專業第一志愿和專業方向選擇滿足率分別為90%和100%,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近幾年退學警示率和退學率明顯下降。
      曾主抓教學工作多年的副校長趙伐教授深有感觸地說:“在我校實施‘平臺+模塊’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實際上孕育著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即誰能成為哪種人才的選擇權不應該屬于學校,而應該屬于學生自己。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學校的任務是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的選擇創造更好的條件和提供有效的指導,使學生有更大的選擇余地,我們應該把這個處于萌芽狀態的教育思想上升為指導我們構建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的教育理念,使它開花結果。這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關鍵是為學生的選擇創造條件,重點是指導和教會學生做出適合于他們成才的合理選擇。”
      “自主+指導”:確立師生互動的成長選擇機制
      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和他們對社會、生產實際的了解。為確立師生互動的成長選擇機制,我校實施“自主+指導”方式,在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強化教學實驗實踐環節,為培養創新人才動手能力的提高創造良好的條件。特別加強工科學生的生產實習環節,進一步探索在目前新形勢下的學生生產實習方式方法,使學生能有生產第一線的親身感受,給他們以解決生產第一線所存在問題的欲望和沖動,引導他們在畢業設計中創造性地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在我校,許多院系都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特聘教授、教授承擔了本科生的主要教學任務。同時,學校每年拿出百萬巨資,獎勵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獎勵教師的獎項還有“榮華學者獎勵計劃”等,這些都激發了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激情。
      為確立師生互動的成長選擇機制,我校重構了培養流程,從2001年起堅持按學科大類招生,學生第一學年按大類培養,學年末根據“志愿+考核”原則分流專業;第五學期末自主選擇專業方向。期間允許按特長、成績等條件轉學科大類或專業。實行選課制,選修學分約占總學分的40%,學生可自主決定學習進程、選擇任課教師。
      成立校院學習指導機構,以專業展示、講座、咨詢、網絡交流等形式,開展生涯規劃、政策解讀、課程修讀、學習方法和心理調適等方面指導,引導學生合理選擇。
      同時,我校建立了多個學生創新基地,開展了學生科技競賽和創業大賽等活動,鼓勵教師參與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調動教師參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啟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形成由學校、學院、學生組織等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創新創業體系,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為學生的創業實踐提供良好的條件。要將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職業技能培訓、學術講座等第二課堂活動,通過整合形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互動,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第二課堂師生的參與度較高,形成了具有寧大特色的第二課堂體系。
      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增強。2002年來學生科研立項1250項,獲省新苗人才計劃等省級課題115項,參與學生超過1萬人次。2萬多學生參加了各級各類科技競賽,獲獎1000多項,其中國際競賽8項,全國性競賽226項,省級競賽751項,獲得了2008年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近兩年有14個創業團隊入駐學生創業基地,7個已注冊為有限公司,盈利約250余萬元。
      “選擇+競爭”:形成師生參與的資源優化機制
      “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其中最根本的職能是人才培養。不斷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學校辦學的生命線。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沒有特色,得不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高度認可,我們的學校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邊緣化?!边@是聶校長的一番肺腑之言。
      為鼓勵學生鼓勵個性發展培養創新人才,去年9月,我校成立了陽明學院,專門負責一年級學生按大類培養和專業分流,促進專業間競爭。修訂經費、編制、專業撤建等管理辦法,使學生的選擇成為各專業發展的激勵因素,形成優勝劣汰的氛圍。陽明學院院長方志梅說:“成立陽明學院是學校適應市場需求的必然選擇,陽明學院是進一步擴大學生成才選擇權、有效開展平臺教育的基礎,也是全面實行按學科大類培養的一個主要載體。相對于其他各學院來講,陽明學院的特點是基礎性和開放性,我們將認真落實學校的選擇機制,為學生營造成長氛圍?!?學校積極開展專業、課程、實驗室等教學建設,優化教學資源,滿足了學生對優質教學資源的選擇需求,促使教師主動參與建設,爭取充足的優秀生源。
      基于學生選擇的教學資源優化與配置機制通過學生對教學資源的自主選擇,我校將競爭壓力傳遞到學科、專業、教師等各個教學要素,調動教師主動參與教學建設與改革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各類教學資源的質量,促進了學校教學資源的結構優化與合理配置。
      聶校長說:“就大學的學習階段而言,學生成才的選擇權主要包括:選擇專業、選擇課程、選擇專業方向和選擇教師的權利。學生擁有了成才選擇權,教師會感到一種壓力,因為決定你生存的不再是學校,而是學生,如果這種壓力能夠轉化為動力,我們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就有了原動力。大家會盡最大的努力搞好專業與課程建設,來吸引學生,老師會更主動關心學生的就業,因為就業不好的專業不利于持續地吸引學生。通過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那些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密切、就業期望值高的專業就會有較多的學生去選擇,這些專業就會獲得更多的辦學資源,獲得更快的發展。通過學生的選擇來合理調配學校資源,為社會培養更多急需人才,同時也通過資源優化配置使學校獲得更大的辦學效益?!?br>  適應社會需求: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我校的教學改革從風雨中一路走來,尤其是獲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的成績,‘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被專家認定為辦學特色項目,取得了標志性的成果,實屬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也為我校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打下了良好基礎?!?回首往事,聶校長不無感慨地說。
      建校二十多年來,一大批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從寧大走出,他們在各條戰線生根發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俗的成績。談起學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聶校長說:“寧波大學的快速發展與辦學特色的形成離不開浙江、寧波這塊熱土。包玉剛等老一輩‘寧波幫’創辦寧波大學的初衷,就是希望寧波大學培養出寧波市急需的大量專業人才,為寧波的騰飛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一直堅持立足寧波、面向浙江的辦學思想,這也是二十年來寧波大學能夠保持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不斷變化,對人才的素質能力要求不斷提高。當前,省、市分別提出了建設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需要高校提供創新型人才的支撐。我們應該根據地方對創新人才的實際要求,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大批能夠直接參與創新型省份、創新城市建設的創新人才。我們作為省市共建的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應該為省市的創新體系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根學校教務處有關數據,現在我校學生的生源質量明顯提高,招生投檔線逐年上升,第一志愿錄取率近100%。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創業率平穩上升。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好評。根據對畢業生跟蹤調查,96.1%的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評價為“好”和“較好”,2005-2007三屆畢業生中,得到晉升和受到表彰的畢業生近70%。
      教育部原副部長張孝文說:“寧波大學的此項改革結合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性強,理念先進、體系完整、方式創新、措施有力、效果顯著,在同類院校中具有較大的應用推廣價值。”實踐證明,寧波大學“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這一教學創新改革,不僅拓寬了專業人才的培養口徑,提高學生面對社會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還激發了學生規劃人生的動力,鍛煉選擇能力,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調動了教師的教學改革積極性,優化學校的資源配置,不斷豐富優質教學資源,確保了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浙江省教育考試院認為,寧波大學率先實施的按大類招生具有示范作用。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亚洲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码和欧洲码一码二码三码 |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欧洲AV无码专区|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亚洲国产电影av在线网址|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色爱图小说专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亚洲乱码在线观看|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