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曾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是立足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當前,新農村建設正處于“破題”階段。現筆者以陜西省漢中市漢臺鋪鎮人民政府為調查對象,了解到如下情況:鋪鎮位于漢臺區以東6公里。全鎮共36個村,5.2萬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當地政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解決。
一、農村家庭教育負擔沉重
據測算,農村小學的一學期的費用平均在500無左右,初中生1000元左右,而高中生2000元以上。如果學生住校還要更高,大學生年均要1.5萬元左右。對于相對欠發達的農村,供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念完大學要8—10萬元,相當于一個普通農戶近10年的收入,而對于有二胎的家庭負擔就更重,往往需要一個孩子為此綴學。
二、農村醫療條件落后,農民看病難看病貴
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仍然存在。自2003年下半年起,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個別村開始試點,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病戶的醫療負擔,但大多數大病醫療費補償比例在20%—60%之間,病人自費比例依然很高。盡管推行了醫療制度改革,但參保受益人員有限,且沒有廣泛普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看病問題。
三、基層干部素質偏低,工人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就鋪鎮政府轄屬和村黨組織領導干部文化程度的數據來看,全鎮36個村,其中村支書具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為10人,高中(中專)為25人,大專以上的僅有1人。125個黨組織成員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為50人,高中(中專)為60人,大專以上為5人。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
據統計,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鋪鎮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占總數的60%,有時甚至達80%,且主要集中在16—45歲的年齡階段。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主要是病殘、老弱、文盲和半文盲。這嚴重制約農業新技術推廣和產業發展,使農村經濟活力降低。
縱觀以上幾方面問題,其根源在于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就是培養教育造就新一代新型農民。因此,建設新農村,人才要先行。
開發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應列為工作重點之一。采取積極措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素質。要繼續促進“農科教”結合,充分發揮農村各類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作用,大面積普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
對于農村家庭教育,我們應健全高等教育的助學金,獎學金和教育貸款等規章制度。同時,加入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應繼續加強在務農和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改革培訓方式,實現農村勞動力長期穩定的轉移就業。(農學院鄒潔/文校團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