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姚期智先生活躍生動的主持下,大師們與清華學子熱烈交流。 攝影/郭海軍


本報訊(記者程曦 李含 周襄楠)10月12日~17日,由我校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 (以下簡稱“ITCS”)主辦的首屆“中國理論計算機科學人才培養研討會”在信息科學技術大樓舉行。20位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的世界一流學者介紹了各自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與清華學子進行了充分的互動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培養一流人才、永葆科研激情等問題。
本次會議邀請的學者全部為姚期智先生領導的ITCS第二屆講席教授組成員,包括4名美國科學院院士、2名美國人文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1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 2名 奈 望 林 納 獎(NevanlinnaPrize)得主。他們的到來,讓參會的ITCS全體在校研究生和軟件科學實驗班學生興奮不已:“即使是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國際頂級會議,也不一定能集齊這么多在經典教材封面上署名的‘大牛’。”
“培養中國科學人才”是這次會議的主題。除了讓學生們通過報告了解所在領域的前沿動向外,姚期智先生還專門主持了一場學術大師與普通學生面對面交流的開放論壇,10月15日下午這場精彩的討論成為整個會議的一大亮點。
計算機科學、尤其是理論計算機科學在未來世界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培養富有創造性的本科生、研究生,學生應該怎樣做才能與世界一流大學最優秀的同齡人競爭?針對姚先生提出的這些問題,講席教授們根據自己的教學、科研經驗做出了回答。他們一致認同理論在科學發展中所起到的“天線”式的引導作用,強調高校在匯聚優秀師資生源、營造良好研究環境方面所應做出的努力,提醒同學們開拓眼界,廣泛關注世界范圍內相關學科發展的新趨勢。
在姚先生的鼓勵下,在場學生、特別是身著“班服”的軟件科學實驗班的同學們紛紛踴躍發問。從科研興趣的培養到時間的合理分配,從學習內容的選擇到具體領域的研究方法,他們用流利的英文“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表達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困惑,挖掘臺上大師們的獨到經驗和科研歷程。
學生們活躍的思維和精彩的提問引起了講席教授的極大興趣。他們傾身向前、笑容滿面,專注聆聽學生發言,然后給予詳盡解答。原定的一個半小時會議時間一延再延,臺上臺下談興不減,而姚先生也一再鼓勵“breaktherule”(打破規則)的提問學生,會場氣氛十分熱烈。
最后提問的是一名來自北京大學的女生。她感謝ITCS給了她參與會議、尋找自己真正有熱情的學科的機會,同時問姚先生:是否能在北京大學建立一個同樣的研究中心,讓北大的學生也受益?姚先生說:“你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希望能與國內其他高校一道,共同推進理論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但我只有一個人,分身無術。不過你這么好學的學生,我很愿意邀請你加入我們中心,和我們的學生共同研討。”這段小插曲贏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
會后,講席教授們又被學生“團團圍住”,繼續交流。奈望林納獎得主、來自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AviWigderson教授與姚先生相識多年,言語間難掩對清華學生的喜愛:“他們素質很高,聰明勤 奮 ,充 滿 活 力 。 ”Wigderson教授表示,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如此眾多的一流學者匯聚一堂是一個很特別、很難得的機會,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受益匪淺。
“中國理論計算機科學人才培養研討會”是繼已成功舉辦兩屆“明日之星理論計算機科學中國論壇”之后,ITCS發起的又一個系列會議。會議將每年選擇一個特定主題,邀請一流科學家介紹前沿成果,幫助培養中心學生。
■相關鏈接
讓本科生盡早具備科學家的氣質和眼光
姚期智先生精心培養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預研生
●記者程曦
在本屆研討會的開放論壇上,幾位本科生機敏的提問和流利的英文表達引起了講席教授們的極大興趣。這其中,就有今年秋季學期剛剛組建的 ITCS預研班的學生。作為姚期智先生從軟件科學實驗班里精心挑選出的首批11名預研生,他們已經在研究生實驗室擁有了各自的獨立工位。對他們的培養,已經成為ITCS教學工作的一個重中之重。
預研班的開設,凝聚著姚先生的遠見和苦心。姚先生認為,美國一流大學的教育優勢,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有一些很好的教授,他們能夠使一些很優秀的本科生在很早的時候就具有科學家的氣質和眼光。“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從本科一二年級學生中選拔具有特殊潛力和特別優秀的學生,進行個人化的預研培養,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打造理論計算機科學的拔尖博士。”
首批預研班招收了8名一年級學生和3名二年級學生。今年8月,姚先生將他們送到澳洲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等5所大學進行交流訪問。除了親自為他們講授“量身定做”的課程外,姚先生還為他們精心選購教材、習題集和一批科學家傳記,每周定期主持討論。中心組織的各種高水平報告會和論壇,預研生也都要參加,并且要和博士生一樣撰寫心得。中心甚至還準備為他們訂購音樂、美學等方面的書籍,全方位培養他們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
國際交流是預研生培養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既要創造機會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內著名的大師、一流的青年學者,也要帶他們去世界各大研究重鎮感受交流。“我們都很有信心,通過切身體驗,他們仍會覺得還是清華最好,要在這里成才。”
這11名學生是幸運的,也是聰明的,他們很能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報名加入預研班,他們就選擇了更富有挑戰性的學習過程,選擇了從事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的道路,選擇了在中國、在清華揚起自己的科研之帆。計70班的劉陽威同學說:“姚先生辦我們這個班,是要先從一小部分同學開始,向國際最先進的教育模式靠攏,然后擴散開。而對我們來說,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盡快適應研究式的學習方法,盡快找到自己的研究興趣。”
預研班是姚先生“深耕”、“精耕”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深耕”,就是建立從本科、研究生到研究人員的完整培養系統;“精耕”則是對每位學生、每個人員都因材培養,發揮所長。在姚先生看來,這是在中國培養世界一流計算機人才的必由之路。
總結在清華的教育理念,姚先生說:“我們要建立一個計算機領域的‘超級公路’,使得我們的學生從本科生開始,一直到研究生、教授,在中心工作可以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機會更好,也更感到榮耀。”
■精彩回放
找到能讓你產生激情的東西
同學們應該有很強的求知欲,包括對專業以外的知識。對自己的專業應該有強烈的熱愛和獻身精神,同時具有自己的個性,這樣才能做出獨立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
大學應該考慮今天大的趨勢,要努力沖破障礙,沖破學科間的分界線。對于清華、MIT、普林斯頓這樣的大學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強有力的競爭者,一想到有競爭者,自己就會加倍努力去超越。在中國,我們需要很多很多個“清華”。
本科學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找到能讓你產生激情的東西。我們做科研的有一個共同的秘密———樂趣,也就是必須學會去享受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古人常說的懸梁刺股,這個模式今天也許并不適用。在當今世界,不應過多關注知識的 “記憶”能力,關鍵是要有創造新知識的能力,要有創造力。養成這種能力的唯一方式是要非常自由,參與其中,享受其中。理查德·費曼發表諾貝爾獲獎感言時說,其實他在探索的過程中就已經感到獲得獎勵了。在持續學習的過程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這對于應對明天很重要。我不在乎你們在考試中得到多少分,如果你覺得考試很痛苦,那你就失敗了。當年我每次參加考試都很激動,因為我把它看作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先生
堅持自己的選擇和品位
候鳥在遷徙過程中會觀察周圍的環境和同伴的舉動,這就像科研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關注周圍的人在做什么。本科生在關注自己學科的同時,也應該廣泛關注其他學科和課程。但是另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可能會有很多人告訴你,去google這樣的公司上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請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選擇和品位,堅持自己的學科和興趣。
通過項目來學習,哪怕一個很小的項目也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這個領域。對于本科生來說,研究機會很重要、很有幫助,因為為了考試而學習和真正的學習、研究是不一樣的。廣泛探索新問題,盡早開展研究工作,有助于訓練思維的敏銳性和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人文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教授ShafiGolwasser
規矩是用來打破的
在亞洲國家,你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一直是要遵循規矩做事。但是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一位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說:“如果要創新就要打破成規。”在科研中,大家要勇于打破規矩,不要害怕失敗。
正確的判斷來自于經驗,而經驗則來自于錯誤的判斷。一旦知道了你不知道什么,那么你就打開了一扇通向知識的大門。
不要屈從權威。如果人們覺得權威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并沒有進行足夠全面的觀察,各位應該從另外的角度來探索問題。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圣地亞哥 分 校 首 席 科 學 家RonaldGraham
研究中有無與倫比的快樂
在大學執教也許并不能拿到很多的錢,但是多年之后你會發現,深入了解這個學科讓你每天早上心情愉快,因為你會從研究中獲得快樂。很多東西別人都不知道,只有你知道,這是在外賺錢無法獲得的快樂。你的收入和別人相比也許微不足道,但你是在干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另外,中國有著“名垂千古”的傳統理想,如果你是一位著書立說的學者,將來就有可能成為一位永恒的人物,這在其他行業是做不到的。
———Rutgers大學教授MarioSzeg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