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12月20日,我校舉行首批工科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

溫故知新

數說見證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只培養過少量研究生,授予過為數不多的碩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我國培養了大批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其中包括一些為祖國科學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優秀科學家。但是,由于國家沒有正式建立學位制度,他們也都沒有學位。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科學和教育事業,迫切需要大力培養和選拔高層次的專門人才。
改革開放的大潮迭起,鑒于當時我國高等學校的本科與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實行學位制度的條件已比較成熟,鄧小平在197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3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要建立學位制度。他還特別強調,輩出人才大有希望,但是,不從制度上解決是不行的。
1979年3月,在時任教育部長蔣南翔的主持下,教育部會同國務院科技干部局聯合組成了五人工作小組,開始起草我國第一部學位條例。1980年 2月 12日,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順利通過,自1981年1月 1日起正式施行。它是發展中國教育尤其是中國高等教育和科學事業的第一個國家立法,也是新中國教育史上的開先河之作。它標志著新中國學位制度從此誕生,也標志著新中國教育開始走向法制化軌道。
1980年 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立。第一屆委員共44人,我校副校長張光斗就是其中一員。從1981年起,學位評審和授予工作在全國高校和研究院所全面展開。我國開始依靠自己的力量培養博士和大批碩士、學士。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學科、專業點逐步成為我國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基地。學位制度從無到有,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又成為保證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激勵機制。它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自己不能培養博士的落后局面,也使得中國與國際高等教育的交流開始暢通。
1981年,我校成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1年3月,我校首批碩士生畢業,307人獲得碩士學位。1983年首批授予博士學位2人,電機系博士生倪以信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工學女博士。
1982年起,我校自1949年后恢復授予學士學位。1984年 6月 9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校成立了研究生院,成為全國高等院校中首批組建研究生院的學校之一。
隨著學位制度的建立和高效管理運行機制的推進,我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80年,學校全面修訂教學計劃,1985年試行“以指導性教學計劃為基礎的全面學分管理”,創立三學期制,增設夏季學期,1994年全面推行學分制,1996年開始試點“統籌本科—碩士培養計劃”。學校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提高培養質量為目標,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對高層次人才的現實和未來需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提高質量為主線,以高水平學科建設為依托,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旨在構建研究型教育教學體系,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拔尖創新人才。自2001年起,學校全面修訂本科培養方案,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并重以及文化素質教育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大力推進按學科大類培養,將實踐與研究融入教學過程,不斷加強實踐教育。目前,我校已建成國家精品課程71門,北京市精品課程86門,校級精品課程157門。
經過 30年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培養規模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目前在校研究生17958人,其中博士生5479人、碩士生12479人,博士生指導教師1086人,一級學科博士點35個,碩士點37個,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82篇,累計授予博士學位 7500余人,碩士學位44000余人。
學校歷來重視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和改革,自1978年恢復招生以來,在管理工作中通過創新教育理念和改革措施,引領全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自1989年國家設立教學成果獎以來,研究生教育在五屆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共獲得19個獎項。2000年研究生年招生人數達到3513人,超過本科生規模,2002年研究生在學人數達到14041人,超過本科生在校總規模,我校研究生教育進入規模化培養階段。2007年,為進一步激發導師和研究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統籌及合理配置各種資源,健全促進研究生創新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激勵機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學校啟動了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
改革開放30年來,一批批清華畢業生逐漸成長為所在單位的業務和管理骨干,涌現了大批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梁等社會各界領軍人物,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學校贏得了良好聲譽。(清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