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近日,校黨委書記陳維嘉對校報工作作出批示:作為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校報要貼近校園生活、貼近師生員工、貼近學校實際,要充分發揮校園主導媒體的作用,為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傳媒大學鼓而呼。為此,本報特開設《傳媒教育發展論壇》專欄,歡迎廣大師生踴躍投稿,就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大學精神等議題各抒己見,展開爭鳴,建言獻策。本期報紙我們刊發了本報記者采訪陳維嘉書記、袁軍副校長的文章,以及方毅華老師《關于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和建議》一文,敬請關注。十年前,我們學校還沒有媒體管理學院和動畫學院;十年前,我們國際傳播學院的小語種數量遠比現在少得多;十年前,我們的師資隊伍遠沒有現在壯大。為了適應傳媒業發展的新需要,及其對人才的需求,學校在近十年的學科建設中,變化有目共睹。
學科建設是大學永恒的主題。陳維嘉書記說,“所謂的學科建設就是在學科的內涵和外延上按照科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地充實、擴展和提高。對于一個大學,學科建設有兩層概念,一個是在外延的意義上,學校根據社會的需要和現有條件發展一些新的學科和專業。另一個是內涵上的意義,就是把現有的學科專業做強,包括對傳統的優勢學科,注入新的內容,提升學科專業的水平。大學的學科建設決定著學校的教學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陳維嘉書記強調說:“我們學校是一所服務面向緊貼行業的高校,它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行業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要求我們的學科專業也要隨之調整和發展,包括新設一些學科專業,以及對一些傳統學科進行改造和提升。”
近幾年我們學校在學科建設上成果非常顯著,增加了20多個本科新專業,新增了一大批碩士學位點和博士點,這說明學校通過對學科專業點的擴展和提升,不斷適應著社會發展的需求,增強了我們辦學的實力。
但是,學科專業在量上增加的同時,也帶來師資力量如何跟進這一不可避免的問題。陳維嘉書記說:“學科建設,需要辦學條件的大力支撐,除了經費投入和物資條件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師資條件。”這幾年學校在師資隊伍的數量擴展上步子很大,2000年我們的專任教師才不到500人,現在已經翻了一番多。新的師資滿足了擴招的需要,保證了新辦專業必須具備的條件和標準。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師資結構上的優化和水平的提升。目前各個學院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不平衡,大批年青教師的素質培養和能力提高也是一個緊迫問題。學校也正在著手解決。”陳書記說,“根據學生規模和生師比,學校人事處正在對各個學院進行定編定崗,在這個基礎上,要促使各學院對師資隊伍質量和結構的更加重視。”
那么,學科建設到底要靠什么呢?陳書記說:“學科建設的關鍵是隊伍建設。我們學校能否在未來的發展格局中掌握主動權,或者說在全國高校體系中能否確立我們自己的地位,主要看什么?就是看我們是否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否有學術領軍人物。有了人,才能把我們的學科專業帶起來;如果沒有人,沒有高水平的老師,那么學科建設就是一句空話。現在我們的師資隊伍,整體學術實力還不夠強,學術領軍人物還比較缺乏,學校已經充分認識到:下一步的發展,人才是關鍵,‘人才強校’是硬道理。”
學科建設的過程也應是推進教育質量的過程。陳書記指出:“目前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已經引起廣泛的重視。從我校畢業生的社會評價看,‘上手快’是學生的優勢所在,這說明了學校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上還是做得比較好。再者,我校與業界有比較密切的聯系,學生和老師對業界的發展變化還都比較敏感,希望我們學生能繼續發揚上手快這樣的優勢。但是,隨著傳媒業近十年由技術創新引發的一系列變革,隨著學生規模的擴大,學校在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上還是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環節,增強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仍然是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陳維嘉書記對她去年十月的美國考察之旅有著很深的印象,“美國大學的新聞教育,是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之上的,要求學生具備廣博的人文社科知識背景。進入專業教育之后,則特別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都貫穿著:讓學生會發現故事、寫故事、報道故事。老師反復強調,新聞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要非常強。其次,他們的新聞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強調作為一個新聞人所應該具備的公眾意識和職業道德。”
我校的新聞教育,一直有著強調“喉舌意識”“黨性原則”的傳統。現在我們面臨的新形勢是: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上的各種思潮都在影響著校園。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學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職業精神和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首先,老師在對專業知識進行傳授時,自身要先建立起一個意識,就是:我們培養的未來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而且需要有職業道德精神和政治素養。有了這樣的意識后,老師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他就會有意識地在向學生傳遞這方面的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其次,學校要從課程的設置上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加大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分量,使學生具備廣博的知識面,要有足夠寬厚的人文科學知識儲備,甚至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這對形成一個人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很大幫助。學校要在四年中為學生做好這方面的充分準備,讓他離開學校時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縮短與職業要求的距離,又有持續發展的后勁。”
此外,陳書記還談到了學生本身,“學生本人要建立這樣的意識,許多技能性的東西是在不斷變化的,也是相對容易掌握的,很多東西也是可以邊干邊學的。大學四年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復制的,這四年是系統學習知識的最佳時期,大家不妨充分利用這四年把基礎知識打牢,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能適應變化,取得出色的成績。” (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