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第一步”的方向
再過一個多月,2010屆大學畢業生們就將背起行囊踏入社會。這幾年,大學畢業生“找工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就業還是先擇業的問題,困擾著不少大學畢業生。
調查:8成學生認同先就業后擇業
到底是先就業,還是先擇業?當下大學畢業生們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記者近日在各高校大學畢業生中隨機發放了100份問卷,問卷覆蓋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高校的本科、碩士畢業生,其中本科生73名,碩士生27名。
調查結果顯示,8成大學畢業生贊成 “先就業、后擇業”。其中,86.4%的本科生贊同這一觀點,而碩士生的這一比例是62.5%。
“你是否非常看重第一份工作,寧缺毋濫?”在這一問題上,55%的受訪者選擇“是”;而在“就業壓力大,臨近畢業是否覺得當下有一份工作給自己就好?”問題上,55%的受訪者選擇“是”,其中本科生與碩士生的選擇差別很大,本科生65.9%,碩士生僅為25%,不難看出,在就業上,碩士生顯得更理性更從容。
調查結果顯示,78.3%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有設想。“當發現第一份工作不是自己所愛,會辭職嗎?”73.3%的受訪者選擇“會”。
觀點: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對于就業壓力,當代大學生有著清醒的認識,就業觀也越來越務實。集美大學中文系大四學生王同學認為,鑒于就業的壓力,先就業再擇業對于剛畢業的學生來說顯得更現實。剛出校園,毫無經驗,應先找份工作作為自己將來發展的跳板,從一個基層崗位做起,學習與積累了一定社會經驗之后,再選擇到那些自己想去的工作單位,而不應一開始就想找到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那樣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找工作上,還不如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與實踐。
持王同學這種觀點的大學畢業生不在少數。廈大人文學院大四學生林同學認為,先就業可以先解決個人就業問題,又可以在底層學習經驗,增加日后的工作籌碼。特別是,剛出來的大學生都憑想象,對自己的社會定位其實并不準確,要在不斷實踐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道路,第一份工作只是漫長人生中的一個基奠。
關鍵:就業前進行規劃
采訪中,集美大學本科畢業生黃同學認為,不管是先擇業還是先就業,首先要認清自己,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適合做什么,然后再做出選擇。一開始擇業必然有點茫然,但也不能因此而隨便選擇,得慎重地找一家較正規的公司或單位從基層開始學習,慢慢積累經驗,有了好的開始以后才能為將來鋪路。
作為過來人,工齡8年的廈大畢業生林先生認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先擇業再就業,因為第一份工作至關重要。林先生說,剛畢業時,都覺得應先就業再擇業,因為覺得進入社會后能接觸到更多不同的職業,也有更多的閱歷,可以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可是,在職場打拼8年后,如今的林先生并不這么認為。
在他看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就應根據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或職業范圍,有針對性地鍛煉自己的能力,為自己將來的職業規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即便沒有做好準備,也要盡量避免從事自己不擅長或不喜歡的工作,因為真正工作后,能讓自己改變的機會并不多,即便有這樣的機會,往往也要下很大的決心,做出很多犧牲。因此,在就業之前就應當對自己有個明確的規劃,不應當匆忙地為就業而就業。
講堂:找準下一步的方向
國家級職業指導師、集美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張暉懷對此調查進行了分析。
先就業,還是先擇業,兩者并不矛盾,我們應辯證地來看。如果簡單地作答,當然是先擇業后就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實際需求,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但這并不等于說,選擇不到心儀的工作,就待業在家。
如果選擇不到心儀的職位,這時就應調整定位,先找一份工作,但這里的“先就業”是有條件的。從調查數據來看,78.3%的受訪者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有設想,看到這一數據,我很高興,這說明當今的大學畢業生懂得思考未來,這對將來的職業規劃大有好處。先就業,所找的職位應立足于剛來目標崗位的需求,根據未來設想崗位的相關素質要求,選擇一相關崗位鍛煉一下,在工作中慢慢積累相關經驗和素質,而不是盲目地隨便找一份工作。
當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絕對反對“啃老族”。從職業規劃來看,你目前所處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邁出下一步的方向。第一份工作雖不是心儀的,但能鍛煉目標崗位的某一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你在做這份工作時,就能以從容、積極的心態面對。此外,就業時還要有愿意從基層做起的心態。(沈曉麗 郭毅娟 王再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