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母親河獎”獲得者、地理與環境學院輔導員歐陽德龍
時間: 作者:王文瑞 劉東宇 韓鑫苑 張延香 查看:32023年12月21日,全國青年環保骨干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培訓班在中央團校開班,我校地理與環境學院輔導員歐陽德龍作為第十一屆“母親河獎”綠色衛士獎獲獎者參加培訓。
歐陽德龍在生態環保志愿服務領域深耕7年,先后榮獲2023年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新時代山東向上向善好青年、省十佳生態環境志愿者、市青年志愿服務先進個人等近十項志愿服務和文明風尚領域榮譽稱號。
緣起河畔情更深
歐陽德龍在黃河邊長大,在他的家鄉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有“黃藍交匯”的黃河入海口。這一奇觀,歐陽德龍見過無數次,但讓他揪心的是黃河的環境污染問題。“我的家鄉是座‘石油之城’,石油煉化對環境污染極大,黑色一度成了這座城市的底色。”他回憶道。
田野里,廠區旁,道路邊,隨處可見“磕頭機”從地下抽取石油的景象,粗放式的開采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孤東海堤中黑色的石油、漂浮的塑料瓶在歐陽德龍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也讓幼年時期的他在心中萌生了保護環境的念頭。
本科期間的歐陽德龍已經開始投身保護黃河生態的行動中。到黃河岸邊撿拾垃圾、參加植樹造林活動、組織魚苗放生活動……在與“母親河”的朝夕相處中,他愈發認識到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迫切性。“僅憑一腔熱情遠遠不夠,想要為保護黃河生態環境持續發力,必須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因此,在報考碩士研究生時,他恪守保護黃河生態的初心,毅然選擇了山東師大生態學專業。
采水、采泥、進行水質檢測分析……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歐陽德龍在導師徐飛的指導下常常往返于黃河邊與實驗室之間。每每看到黃河水在實驗室的儀器中檢測,歐陽德龍都感覺到這是一種與“母親河”深沉的交流與對話。在一次黃河水質采樣檢測過程中,當地一位年逾七十的村民發出疑問:“黃河從我記事起就渾濁不堪。保護黃河,僅憑你們幾個人的力量怎么夠?”這讓正在俯身檢查排污口的歐陽德龍陷入沉思。“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卻是無窮的。組建一支志愿服務隊伍的念頭逐漸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在學院團委的支持和導師徐飛的指導下,歐陽德龍在研究生3年級時組建了生態文明思想宣講和環境教育普及服務隊,在濟南市、東營市開展生態環保宣講40余次。他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定前行,但是受限于社會資源和經費,當時團隊只進行生態文明思想宣講、環境保護知識科普等基礎性志愿服務工作。
這樣的“僵局”在歐陽德龍入職輔導員崗位兩年后出現了轉機。2022年3月,地理與環境學院黨委與省生態環境廳直屬機關黨委開展“雙聯共建”,計劃聯合政、校、企共同打造一支集本科生、研究生、政府黨政機關干部為一體的專業化志愿服務隊伍,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歐陽德龍作為我校負責人在啟動儀式上接受隊旗。自此,他更堅定地走在“保衛黃河”之路上。
綠色“衛士”顯擔當
“干一行,學一行,就要干好一行。”歐陽德龍是保衛黃河綠色行動的忠實踐行者。
6年前,作為碩士研究生的他,邊提升理論素養邊投入實踐,同志愿者們一起行走在保護黃河生態環境之路上。3年前,作為輔導員的他,以師者的身份向青年學子宣講黃河生態保護的重任,并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黃河生態保護的隊伍中來。
他在“保衛黃河”志愿服務、教育教學建設、大學生科創引領等方面堅定不移地前行,為黃河流域開展生態綜合治理以及黃河流域公民環保意識的持續提升貢獻著青春力量。組建專業化科普志愿服務隊伍、開設“黃河生態保護志愿服務指導”全校公選課、打造“黨建+生態文明建設”黨建品牌……在他的帶動下,眾多“保衛黃河”志愿服務支流的不息生力在我校充分涌流,凝聚起助力黃河換新顏的合力。
社會實踐是青年學子踐行使命、強化擔當的重要途徑,歐陽德龍深知這一點。在寒暑假期間,他帶動1500余名學子圍繞生態文明思想宣講和環保科普宣講開展多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022年到2023年,他帶領志愿服務隊伍先后在山東省沿黃河9個地級市組織開展環保科普宣講活動50余次,聯合黃河流域社區共同推普“公民十條”等生態環保知識,巡河里程達4萬余公里,直接服務群眾近5000余名。這群青年人用自己的行動與智慧將綠色撒遍黃河沿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王浩感嘆道:“保衛‘母親河’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行動。歐陽老師把我‘領進門’,在調研中發現問題,從實踐中獲得環保知識和經驗,這成為我不斷探索、求知的動力。”
歐陽德龍還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之中。在擔任地理與環境學院輔導員的3年時間里,他積極打造“黨建+生態文明建設”基層黨建品牌,作為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研究生第三黨支部獲批山東省高校首批“研究生樣板黨支部”。他開設學校公選課程“黃河生態保護志愿服務指導”,不僅傳授專業知識,也將實踐過程性考核融入教學環節中。在他的引領和指導下,500余名學子走出課堂,參與到保護黃河生態環境的行動中。“我跟隨歐陽老師赴長清區崮云湖街道丹鳳小區參加環保宣講,居民的積極反饋讓我感到我們的行動非常有意義。”地理科學專業2204班蔡童童分享道。
直面挑戰勇前行
堅守初心,步履不輟。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輔導員,歐陽德龍始終堅守在黃河保護“第一線”,遍地播撒“保衛黃河”的種子。
一支以實踐為主要任務的志愿團隊,組建并順利運行并非易事。起初,志愿服務實踐過程中的團隊經費和成員安全保障都成為困擾歐陽德龍的難題。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團隊無法支付常規交通通勤費、物資采購費以及設備租賃費等各項費用,這使得在項目建設初期赴黃河沿岸調研宣講計劃無法順利進行,甚至一度被迫推遲。由于前期缺乏社會資源,團隊在環境調研取證時常常處于劣勢,宣傳推廣工作也舉步維艱。
是選擇放棄還是堅守初心?他毫不猶豫地直面挑戰勇敢前行。盡管前路的未知也曾讓他感到“一直都挺難”,但他堅信困難是暫時的。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在積極向學校、學院申請資金支持的同時,還關注社會公益基金支持項目,努力解決資金缺乏問題。2022年團隊參加濟南市第四屆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榮獲銀獎,3000元的獎勵金支撐團隊在長清區崮云湖街道常春藤社區順利開展為期1年的“七彩課堂”—社區青少年生態教育與陪伴成長項目。2023年團隊獲評清潔美麗中國行—2023年全國高校小額資助項目。
他“不放過任何機會”,積極尋求資源對接。在學院黨委和省生態環境廳直屬機關黨委的幫助下,自2022年7月起,守護黃河生態志愿服務隊與省內多地生態環境局取得聯系,團隊變為重要的巡河護河、環保監督的社會公益力量。
兩年間,他和山東師大守護黃河生態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奔走于齊魯大地黃河流域9個地級市,開展凈灘清廢行動、生態文明宣講、基層環保調研、群發“守黃護黃”公益短信……截至目前,累計參與700余人次。“黃河經菏澤市流入山東省內,自西向東流經9個地級市,從東營市入海口匯入渤海,我們團隊可以說走遍了全程。”歐陽德龍如是說道。
“在青年心中埋下一顆生態保護的種子,盡可能為有志于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的青年提供將專業知識與社會服務貫通的渠道。”談及團隊成立的目的,歐陽德龍篤定地說道。
地理本2021級的劉魯毅也是在黃河邊長大的東營人,在歐陽德龍的鼓勵下他積極投身到黃河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行列中。近3年來,他參加了10余場生態環保志愿服務活動,整理實踐所得數據并參加多項競賽,榮獲山東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等獎勵。“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應當用專業知識回饋她。強化專業學習,展現青年擔當,我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劉魯毅如是說。團隊在東營市一所中學進行黃河環保宣講時,一名女生聽得津津有味,成為宣講現場的“常客”。后來,她成為東營市首屆黃河口護鳥使者,并寫信向歐陽德龍團隊表示感謝。
“美麗中國,我們都是行動者。”美麗中國的建設需要一代一代青年人接續奮進,歐陽德龍是這場“綠色長征”中的領路使者。他深情寄語廣大學子:“讓我們攜手同行,走好屬于我們這代人的‘綠色長征’,為美麗中國建設持續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