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說寫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三十二
文章最忌平鋪直敘、味同嚼蠟。
如何改變這一毛病呢?其中一個重要手法就是加點“味精”。
新聞界前輩穆青老師曾說:“我們的新聞報道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
穆青老師這里講的加了“味精”可使文章“透出美味來”,確是寶貴的經驗之談。不少新聞界同行都以此來指導自己寫作,積累了不少各式各樣、行之有效的作法。
加“味精”,除了“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外,還有其他幾個方面,如用詩詞、設問句和加背景等。
下面結合一些實例做一簡單介紹,與大家分享。
無論是消息、特寫,還是通訊、評論,依內容需要,可以適當加一些詩詞。加一些這樣的“味精”,不但可增加文章的文采,更可使文章讀起來有味道。如一篇從“納米科技”項目實施談感想的文章,寫中國科技人員的永攀高峰的精神。文章引用了唐人陸龜蒙詩句:“九秋風霜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使人讀起來頗感“有味道”。再如有篇文章講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道理,引用了《詩經》中的“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古句,論述了世間事物發展消長盛衰無定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在稿子中恰到好處地引用一些古詩詞,可以文章充滿文采、大為生色。為了切實做好這一點,不少媒體人飽讀詩書,做好積累,以備不時之需派上用場。
從閱讀心理學角度講,問句能引起人的注意、啟動人的閱讀與思考。人的閱讀感官是需要刺激的,當某種刺激一來,閱讀感官就會“啟動工作”。當我們把這一原理用于在寫作中,在文章中多用些問句,那么就能引起更多的注意。比如有篇介紹云南盈江縣太平鎮雪梨村石梯村因地制宜走上致富路的通訊,一開文先來了個問句:這一問,引起了人們的閱讀興趣,接著就看全文,形成了不錯的傳播效果。在思想評論中,善用問句可以提高人們的“閱讀味蕾”。毛澤東是文章大家,他老人家特別善于在文章中運用問句。“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他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開頭就把問題提了出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題目就是一句問話。讀著這些問話,讀者腦子里必然啟動思考,引導自己去看全文,去找答案。除一般問句外,反問句、質疑句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某學校組織黨員到歐陽海故居參觀學習,緬懷革命先烈,追憶革命歷史,接受思想洗禮。這個主題、內容很不錯,有新聞性。寫這樣的稿子,有助于推動當下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歐陽海故居及陳列館,聆聽英雄故事,重溫歐陽海光輝革命歷程和英雄事跡……最后,在歐陽海的故居前,全體黨員同志們一起重溫入黨誓詞,用鏗鏘響亮的誓詞結束了本次學習活動。”看后之后讓人感到平淡。其實在這稿子里是當地加一點背景介紹,稿子就“有味”了。歐陽海(1940年—1963年11月18日),湖南桂陽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愛民模范,他曾兩次搶救溺水兒童,一次參加滅火,并救出一位老人。三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樹為標兵。1963年11月18日,他舍身推驚馬救列車,犧牲于衡陽市衡東縣新塘鎮。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為共產主義的理想而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 加寫上這個簡介,這稿子就有了“實”感,不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歐陽海的事跡,還覺得稿子有“看頭”。
大家知道,文章寫法有各種各樣的寫法、結構,如一事一議縱深式、觀點并列平擺式、從古到今說理式等等。但不管何樣的形式,切忌平鋪直敘、四平八穩。沒有一點激情,沒有一點波瀾,沒有一點味道,讓人讀起來昏昏欲睡,那樣的文章是沒有市場的。給文章加點“味精”, 為的是使文章“透出美味來”。要切實做到這一點,固然需要技術等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作者寫文章時要“有點激情”。有了寫作的激情,就會調動各種“味精”來充實你的文章,力求使你的文章讓人家不看不行,非看不可。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