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福是嘉峪關市大友公司一名普普通通的職工,也是一名業余新聞愛好者。雖然從未從事過專業的新聞宣傳工作,但是他在新聞宣傳領域取得的業績,令人刮目相看。他為什么能夠出彩?近日,我在嘉峪關關城里景區,和馬玉福做了一次專訪。
01
我們相約,是在夏季的一個傍晚。關城里景區古色古香、微風習習,感覺置身于河西走廊上的“邊關不夜城”。在湖邊的一個亭子里,我們邊喝茶邊聊天,感覺舒適清新,氣氛輕松愉悅。簡單寒暄了幾句后,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主題。還沒顧上提問,他就談起了在《人民日報》發表新聞攝影作品的興奮事。
馬玉福的照片上了《人民日報》!我心頭一愣,感到一陣驚奇與敬佩。作為一名地級市的業余通訊員,能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新聞攝影作品,是件了不起的事。試想:每天給《人民日報》投稿的基層通訊員有多少,包括許許多多專門從事新聞工作的省級以上采編人員。同時,又有多少新聞作品被《人民日報》編輯“槍斃”,最終石沉大海。可是,馬玉福做到了,他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與不懈堅持,爬格子爬到了最高層,從全國千千萬萬的通訊員中脫穎而出。他不僅是嘉峪關的驕傲,也是甘肅的驕傲。他的作品極大地宣傳了嘉峪關、宣傳了甘肅,助推嘉峪關走向全國,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和馬玉福相識是在幾年前,我擔任《酒鋼日報》編輯時,經常收到他的稿件。那時,就對他特有好感。無論消息、通訊,言論、圖片,甚至散文或者征文,他樣樣都很拿手。他發過來的作品質量總是很高,錯誤也很少,經常被放到報紙的一版重要位置。而且他為人謙虛低調、熱情友好,很受報社編輯老師們的歡迎。
02
“這幾年,我一直在鄉下扶貧。業余時間,我總閑不住,拿上相機行走在鄉間田野,尋找新聞的靈感?!瘪R玉福說。今年7月7日,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圖片報道就是在嘉峪關的鄉村拍攝到的,反映了萬畝枸杞喜獲豐收后的大好場面,美觀十足、主題鮮明,讓人看了眼前一亮、十分震撼。


“馬老師,您沒有學過、也沒有干過專業的新聞攝影,為什么您的圖片能被《人民日報》看上呢?”懷著一顆好奇心,我緊追不舍地問道。
“我在部隊時就干過通訊員,喜愛新聞宣傳工作,并和文字、攝影結下了深厚情緣?!?/p>
“到企業工作后,我繼續發揮愛好和特長,一直和新聞宣傳打交道作,越干越喜歡、越干越來勁。”
“下鄉扶貧期間,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新聞天地,那里是新聞的沃土。我整天奔波在鄉間,一點都不感到累?!?/p>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馬玉福說,他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各大主流媒體發表新聞作品,一條經驗就是,他不僅刻苦鉆研提高自己的作品質量,還善于琢磨媒體的需求。根據對方需求做出選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
談到成功秘笈時,馬玉福把自己最大的過人之處,歸結為奮斗精神。說白了,就是吃苦耐勞、鍥而不舍,不達目的不罷休、打破砂鍋問到底。這在新聞里,是一個老談的話題。我們要深入基層、走進百姓,多問、多跑、多想、多拍、多寫,才能捕捉到“大魚”。但實際當中,能夠真正做到,又有多少呢?比如,他在《經濟日報》發表的《甘肅嘉峪關:戈壁砂地西瓜網銷俏》,也是在農村的田野里行走時,尋找到的鮮活素材。

“有時,為了取一個景,蹲守在某個地方,守一整天,不分晝夜,飯也顧不上吃。一次拍的不理想,就去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直到自己滿意?!薄巴砩匣貋碓陔娔X上選照片,從幾千張當中選一兩張,一遍一遍地翻,不耐其煩、累并快樂?!薄坝幸淮危覟榱伺臄z雪后的嘉峪關關城,拿著相機在冰天雪地里,跑了七八趟,最終還是沒有拍出自己滿意的圖片。”
從馬玉福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奮斗永遠與成功相伴,奮斗也永遠與新聞相伴。今天,在新媒體爆發式發展、采編技術迅速提升、傳播效率異常發達的背景下,我們新聞人更需要弘揚奮斗精神,在基層的廣闊天地里尋找新聞線索,才能在新聞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尤其是企業報的同仁們,要向馬玉福這樣的優秀通訊員學習,發揚“老黃?!本?,走進廠礦車間、深入班組一線,了解基層職工的工作生活現狀以及工人師傅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寫出獨特有價值、新穎有趣味、深刻有情感的好新聞,努力在省級新聞、全國新聞評選中取得更多佳績。
作者
簡介

王天海,1988年10月,就職于酒鋼集團黨委宣傳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MBA碩士,嘉峪關市作家協會會員。2018年,榮獲“最美雄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