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說:“喧囂的話語圈下,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的原子彈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在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文化觀念中,沉默仿佛是弱者的標簽,且往往和木訥,呆板等詞聯系在一起。時代要求我們發聲,或者說在逼迫著我們發聲,當時代的潮流裹挾著我們不斷向前,你若不咆哮出自我,便會被震天的濤聲淹沒。
不可否認的是,不再沉默的宣言確實讓普通人也發出了響亮的聲音。借助網絡社交媒體這些平臺,一些草根階層的代言人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甚至對許多人的觀念造成了影響,也從中收獲了利益。但我們要知道,這畢竟是少數。除了羨慕不來的幸存者偏差,更是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大部分普通人則仍默默忍受生活的重壓,無處宣泄他的糾結與痛苦。抬眼可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各種壓力也紛至沓來,面對一路飆升的房價,許多人甚至無處安家,大家依然活得疲憊不堪。氣都喘不過來,何況發聲?還是默默埋頭掙錢要緊。
關于沉默的原因,因人而異。有的人認為,說出來也沒用;有人想說卻不知道和誰說;有些人則是怕說的太多,讓人捏住話柄……王小波認為,話語即權力。普通群眾只有在被允許的情況下才能發出聲音,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沉默不是為了沉默而沉默,而是在大環境下沒有說話的欲望,或是不得不三緘其口,又或者對于話語世界有著天生的厭惡之情。
魯迅筆下的沉默,是人們對于革命者之死的無動于衷,是人心在反動派高壓政策下的麻痹;龍應臺文中的沉默,是人們沒有勇氣反抗不公的怯懦。
從我的認知來看,我認為沉默是一種選擇。除了不想說,不能說,很多時候對事情的不回應、不附和也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也并不少見,有的人一看到媒體瘋狂傳播的新聞,便立即轉載,深覺自己敢于反抗且敢于為弱勢群體發聲。但真實情況往往是,大多數人并不能分辨那到底是真實事件,還是無良營銷號為了博人眼球捏造的假象,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商業炒作的“幫兇”。所謂,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大抵如此。
沉默也不意味著永遠沉默,而是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為了不被蒙蔽,保持清醒的手段。語言因為其特殊性,往往會在不經意間中傷他人,也傷到自己。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這種傷害,在沉默后,謹慎而自由地表達,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發聲。所以,沉默不是罪,也不是弱者特有的標簽,沉默絕不僅僅是怯懦者的保護殼,而是一種與話語相對的生活方式。在沉默中理性地思考,對新事物保持新奇,做一個自由而不僅僅依靠情緒做出判斷的人,十分重要。如果為了一些荒唐事而說出違心話,卻不如沉默,這時候的沉默反倒有幾分良心尚存的意味。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愿你我都能清醒地沉默,不被世事所困,不被社會磨去棱角,始終保持清醒而正確地判斷。大多數時候沉默,卻不會成為沉默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