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技術迭代升級,網絡直播行業方興未艾。網絡直播不僅催生新業態,在電商經營、產業扶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體驗式”的直播在美食制作、閱讀評論、旅行自拍視頻等內容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但是,
“體驗式”的網絡直播也出現了諸多亂象,如內容低俗、打賞失范、營銷混亂、監管無序等……這些亂象削弱直播體驗,損害公共利益,影響社會風氣,對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挑戰。
據筆者觀察,
“體驗式”直播注重“直播+內容”,更為貼近日常生活。由于行業的迅猛發展,不少直播平臺主動降低直播門檻,吸引更多主播進入。從移動終端、開播工具到平臺認證,只需簡單的幾步即可開啟。在直播內容沉淀積累的過程中,不少主播名利雙收,于是,能夠“引流”的同質化產品被大量復制。對后入場的主播來說,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甚至盈利,只有不斷挑戰內容的邊界,也就因此有了某平臺的百萬粉絲博主擅自進入某醫科大學實驗室進行擺拍,部分主播為拍攝所謂的“鬼屋”夜闖民宅等等亂象。
在筆者看來,直播亂象是直播內容在競爭、淘汰、創新過程中產生的“異變”。這種“異變”的產生,有諸多原因。
就直播博主本身而言,他們對自身“產消者”的身份缺乏清楚的認知。直播博主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他們消費的不僅是直播所需的物質成本,亦有自身的形象與信譽。
“體驗式”直播內容之所以易使人產生共鳴,就是因為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接地氣的體驗感。這就要求直播博主在創作優質內容的同時,更要注意維護自身形象。在“流量至上”的規則下,違規博主們常常一味希望以博人眼球的直播內容生產出“引流”產品。在這種心理動機下,直播的流量、點擊量和社會公德、社會秩序孰輕孰重,明顯主次顛倒。
就觀眾而言,他們深受流量時代“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對內容品質的關注有限,更在意的是直播中與主播的互動、參與的打賞、是否獲得粉絲徽章等,并且似乎過度沉浸于獲得這種虛假需求的快感。例如,一些毫無思想內核、單純“過嘴癮”的吐槽直播,卻能獲得觀眾青睞;一些冒充明星騙取錢款的直播卻吸引了不少人上當受騙。這些由“消費主義”文化創造的畸形需求,直接影響直播本身的質量,對觀眾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筆者認為,在邊際成本與邊際效用遞減的行業背景下,通過積極創新形式,豐富“體驗式”直播的內涵,提升正能量內容的品質,這是在共享經濟背景下“體驗式”直播發展的必經之路。要減少創新路上的“異變”亂象,監管機制建設固然重要,更需直播博主通過規范自身行為來落實。博主們應認清自身“產消者”的身份,遵守社會法規與公序良俗這一底線,創作更多不媚俗于“消費主義”文化,又滿足廣大觀眾健康需求的高質量直播產品,才能更好地促進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