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應當通過法律對‘部分網民和營銷號不負責任的宣傳’進行規范和整治”,以達到塑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的目的。
確實,在這個流量即可變現,黑紅亦能掙錢的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的環境亦是每況愈下。有編故事、P圖片故意制造性別對立,挑起紛爭的;也有買水軍控評論,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無意義甚至是攻擊性言論的;更有為了流量和吸引眼球,散播謠言,“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打開各大社交媒體,不論是文章還是評論區,總會彌漫一些烏煙瘴氣。
“開篇一張圖,內容全靠編”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下,被部分網民和營銷號奉為圭臬。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的顯性風險較小,卻可以有著異??捎^的收益。因此,他們便忘記了道德與法律的底線,一切向流量看齊。僅就去年,杭州女生取快遞被偷拍、被惡意造謠出軌,不僅丟了工作還導致抑郁;確診新冠的成都女孩,個人信息被泄露,隨即遭到狂風驟雨般的電話、短信騷擾和辱罵……造謠僅需一張嘴,可辟謠卻是跑斷腿都難以獲得成效,諸多事件提醒我們,打擊網絡謠言,刻不容緩!
?事實上,營造一個綠色清朗的網絡空間,是在保護我們每一個人。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普及發達的時代,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交際,都與網絡息息相關、緊密聯系。而網絡也逐漸從一個虛擬的數據空間,變得和現實緊密接軌。言論傳播得越來越快,謠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惡劣。針對這種行為,當從根部進行立法整治,絕不姑息。加大對網絡謠言的打擊力度,提升該行為的違法成本,方能以一持萬;同時,各大門戶網站、大媒體更應該起表率作用,自覺遵守法律和職業道德,依法加強自身管理,與平臺用戶齊心塑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