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焱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一些學校門口圖文并茂地張貼“我校某某同學被重點大學錄取”的大紅橫幅或喜報。該行為加劇了升學焦慮,建議明令禁止學校懸掛人為制造攀比、加劇考試競爭的標語橫幅,塑造“人人皆可成才”的社會教育生態。
從本質上來講,“禁止張貼‘喜報’”與“禁止宣傳‘狀元’”并無太大區別,皆為對教育功利化、短視化傾向的遏制。實際上,盡管教育主管部門多次“軟性”呼吁、“硬性”干預,“高考狀元”總是會以“最高分考生”“文科第一名”等方式出現。“高考狀元”年年被禁止、年年被熱炒的根本原因何在?
誠然,高考制度是當前階段能夠較為公平選拔人才的良好渠道。正因為是唯一的可量化錄取標準,高考成績反而成了名次、狀元、喜報等名詞的產生土壤。在指揮棒無法隨意變動的情況下,各類主體共同形成了一條穩定的利益鏈條,這上面有獲得更多生源選擇的名牌大學,有依賴掐尖保持地位的重點高中,有追求教育政績的政府部門,有賺取網絡流量的大眾媒體……
要知道,炒作所謂的“高考狀元”,體現的是對教育根本價值的曲解,是對單一成長方式的偏執,是對“爭當人上人”觀念的鼓勵,既阻礙了我國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之路,又進一步強化了層級觀念。在整個環節中,暫時得利的僅僅是上述的少數,損害的卻是多數人的利益。更何況,當一個社會彌漫著功利化與浮淺化的價值觀時,所有人都會在偽教育的惡性循環中深受其害。
一定程度上來講,無論是禁止炒作高考狀元,抑或是禁止發布高考喜報,都像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大肆抨擊各種問題和現象,卻對產生問題的土壤視而不見。在筆者看來,規范“喜報”有必要且應得到大力實行,但僅僅只是改善教育生態的開始,非為釜底抽薪、拔本塞源之策。
消除“狀元炒作”“喜報現象”,前提是要承認高考制度當前的合理部分,繼而對其不合理部分進行改良。短期來看,既要從內部改革應試教育方式,也要從外部改變單一評價方式;中期來看,消除人們腦海中的“人上人”意識,倡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長期來看,保障全體公民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如此一來,還有誰會那么在乎“分數”“狀元”“第一”呢?
(執筆人:焦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