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員的N次通信
再說新聞是這樣“發現”的
(第十九封信)
劉國昌
XX學員:
你好!你來信說看了我寫的《新聞是這樣“發現”的》一文后(見12月15日本網),引起不少的思考,周圍一些同志也引起關注與熱議。這讓我頗感欣慰。
確實,如何“發現”新聞,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現在不少人感到有些媒體上的新聞不多,記者有時也感到“沒什么好題目可寫”。這種狀況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恐怕不少,但在我看來,其中之一就在于有些記者在新聞“發現”上下的功夫不夠。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番——
01
先講一個生動的事例
安徽天長縣街上有一家小理發店,約有8平方米,師傅叫伏景,年近古稀,帶有有一徒弟。
店不大,墻上貼著一張《小店銘》:
“點不在大,業精則名;本不在多,得益則靈。此乃小店,惟吾經營。進門雖垢面,出門便年輕。往來四海客,來者一樣親,可以電化燙,款式新。無丑怪之亂耳,理優美之發型。服務須周到,開口笑臉迎。眾者云:何小之有!”
到此小店都為理發而來,對墻上貼的《小店銘》也不大在意。然人民日報資深記者張振國卻在此“發現”新聞,寫成稿后刊登在1993年8月11日人民日報上。
《人民日報》(1993年8月11日 第2版)
張振國是怎么“發現”這一新聞的呢?
他說,那天到那兒理發時,發現來人不少。他請伏景師傅給自己理快一點,意思是說后面還有那么多人等著。伏景師傅說,糊不得,我的心思都寫在那張紙上。
伏景師傅一邊給他剪發、洗發、修面,一邊輕聲細語:我理了幾十年發,也懂得一點美學、心理學,人都愛美,老少都不能欺。
最后又給張振國輕輕松動筋骨,老張頓感活力滿身。即刻起身,抄下那《小店銘》,回家便走筆成稿。
02
發現新聞靠兩個“利器”
張老所以能“發現”這一新聞,在于他有兩個“利器”:
一是問題意識;二是發現的眼光。
作為老記者,張老的問題意識很強。他寫《小店銘》這則新聞就緣于此。《小店銘》講的是職業道德問題,店不在大小,必須以良心為本。張老從社會存在著職業道德削弱、淡化等問題出發,敏銳感覺到《小店銘》的價值所在、意義所在。不僅抄下全文,并迅速成稿。體現了針對性強、有思想性的鮮明特點。
發現新聞,有發現的眼光很重要。倘若沒有這一點,老張恐怕只是理理發,那貼在墻上的銘文再好,也只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了。但張老獨特的眼光“發現”它,使“小店銘”登上了人民日報。
時下我們有些記者總是慨嘆“沒什么好題目可寫”,即使下到基層走走轉轉,也是空手而回。其實并不是“沒什么好題目可寫”,而是記者“缺少”張老身上的兩個“利器”。
03
兩個“利器”為何厲害?
張老的兩個“利器”,在采寫實踐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厲害得很!
先說第一個“利器”:問題意識。
新聞是關于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因而記者首先要了解發生的事實。事實在哪里?在實際工作中,在實際生活中。作為記者最主要的是,投身于實際,了解實際。
實際生活是多面復雜的、多彩多樣的,有成績也有教訓;有光明也有困難;有正面也有反面。記者不僅要總體把握形勢特點,更要要看到問題所在,目的是要積極促進問題的解決。
有時記者寫稿無情鞭打落后丑惡現象,是一種促進;有時表彰典型點贊好事,也是一種促進。這就需要記者腦子里經常琢磨點問題,在生活中發現促進問題解決的好方法、好經驗,在社會上推而廣之。
在這方面,需要提醒一句的是,不要因其“小”而不顧,小中可以見大。“小店銘”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再說發現的眼光。
新聞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客觀發生的,作為記者就是要及時發現新聞,報道新聞。
發現新聞,就要有發現的眼光。
這樣的眼光,
能在混沌中感到亮點;
能在模糊中看到本質;
能在紛繁中抓住典型。
有了這種眼光,不僅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尤能在細微處發現新聞線索。張老就是這樣的。
發現的眼光,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長期實踐中積累形成的。一個經驗豐富的警察,在街上很快就能發現作案的小偷。同樣,一個經驗豐富的記者,在采訪中很快就能發現新聞線索。因為他們經過長期的積累、磨煉,形成了善于發現的眼光。
年輕記者在這方面尚需很好地摔打、錘煉。只有具備了發現的眼光,才能在發現新聞的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