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走下大學講臺,通過新媒體平臺把自己的專業知識以零敲碎打的方式傳播給大眾,究竟是利還是弊?
支持者認為這種傳播形態推動專業知識大眾化傳播,提升了公眾素養,最終拓展了專業知識傳播的廣度和社會價值。而批評者則認為,短視頻碎片化的知識傳播方式用廉價的知識快餐削弱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和嚴肅性,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影響弊大于利。
對此,筆者認為理性的立場應當是,既承認短視頻平臺在知識大眾化傳播的優勢,也要充分認識其潛在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不能因為短視頻平臺傳播碎片化就認為此傳播形態必然與知識生產的專業化為敵。專業知識生產處于相對封閉的精英化圈子,而大眾化知識傳播面對的是普通公眾,兩者性質和功能不同,并行不悖。但兩者也不是絕緣的,大眾化知識傳播以高質量專業知識生產為基礎,致力于知識普及,有利于專業知識的培育和發展。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短視頻的傳播優勢,而忽視其可能造成的潛在問題。比如,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不能誤導公眾把快餐式知識消費等同于系統專業知識學習過程。總之,短視頻平臺知識傳播不能取代系統的專業學習,它只能作為專業教育的大眾化延伸,在專業和非專業領域之間發揮知識轉化的連接功能。
在實踐層面,這意味著無論是短視頻平臺還是知識傳播者,都應當在追求傳播策略和效果的同時,以專業知識的標準要求自己,嚴把質量關。只要有高質量的內容為基礎,知識群體的參與和“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并不是問題,反而是激發公眾知識興趣、推動知識大眾化傳播變革的動力和優勢。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文章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