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這是一首熟悉的老歌,動聽的旋律、詩意的歌詞唱出了那段令世界稱奇的光輝歲月。
40年來,深圳的巨大發展,如同改革開放在整個中國的縮影。即使作為外鄉人,我對深圳的變化也有濃烈的感受。
我曾經去過兩次深圳。
第一次去深圳還是在我小學時,已有些久遠。那時我還小,懵懵懂懂,只關注些“吃喝玩樂”的事情。我只依稀記得去過將世界名建筑按比例縮小的“世界之窗”、肆意踩沙踏浪的“大梅沙”、熱鬧繁華的東門步行街;坐在古樸幽靜的茶樓,吃那時還沒聽說過的早茶;聽導游用新奇的語言與其他人對話——后來才知道這是粵語。彼時,我們還未開設歷史課,我也無法想象那樣美麗繁盛的大都市,起初竟只是一個落后的小漁村。隨著對歷史知識的探索,我逐漸認識到改革開放這一決策是多么的偉大,也更加遺憾那時年幼,未能細細感受深圳的發展。我一直期待著能夠再到深圳。
高一那年,姐姐順利考入深圳大學。次年寒假,我再次來到深圳。這次,我終于細膩地感受到這里的巨變:臨近深大的粵海街道,改革開放前曾是一大塊黃土積漫的“爛泥塘”,現在則是高樓大廈林立、有300多家上市公司的高新科技園區;原來基本無人踏足的荒地,改革開放后則逐漸成為世界級度假旅游勝地的華僑城;還有當地的深圳河,以前污染很嚴重,算得上是“臭水溝”,當地人每次走到那里都要捂鼻子,現在經過整治,不僅水質得到改善,還鋪設了休閑棧道供市民們散步游玩。而最近10年,深圳的發展更是迅速,地鐵的建立、二線關的變化、對各個荒灘公園的規劃,都讓市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深圳似乎處處都寫著改變,也處處展現出改革開放為其帶來的振興與發展。
這次去深圳,姐姐的一位朋友做了我們的“專屬導游”,她與我們聊起了他們家的往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批潮汕人遷來深圳尋找機會,她父親便是那一批過來的。當時父親入職的那家小公司,現在乘著深圳高速發展的東風,越來越好,自己也成了“老員工”,各方面福利都很稱心。她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深圳是個好地方,她幫無數人插上了夢想的翅膀,我們都喜愛并感激這座城市。”
深圳的飛速發展,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它那不曾停歇的改革勢頭。對于深圳人民,我則感受到他們身上那一份經歷過巨變后沉淀下來的穩重以及繼續追尋改革發展的動力。他們滿腔熱忱地在這個充滿活力與熱情的城市,奔赴各自的未來,與這座城市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冬天的來臨,使低緯度臨海的城市也染上了絲絲涼意。而深圳給我的感覺就如同掛在天空的冬日暖陽那般,溫和又奪目,有著光明的未來和無限的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