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子菱 繪
隨著全民閱讀時代的來臨,繪本、童話、兒童文學等兒童讀物備受家長青睞。然而,前段時間,有讀者反映《裝在口袋里的爸爸》、“淘氣包馬小跳系列”之《天真媽媽》等兒童讀物出現自殺橋段,事件一出,立即引發網友激烈討論:兒童讀物是否應該涉及自殺內容?
不少網友認為,教育觀念應與時俱進,不能因為傳統的“談死色變”而對生命教育避之不談。也有網友認為,兒童天性好奇,是非觀弱,讀物中的內容易造成孩子盲目模仿。兒童讀物是以兒童各方面特點為據創造的基礎教育作品,而自殺是一種還不適宜兒童了解的復雜的社會現象。筆者認為,將它寫入兒童讀物實有不妥。
自殺不同于死亡,前者是一種人為行為,后者則是一種自然現象,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片面地視其為生命教育。兒童讀物與其他讀物最大的區別是受眾多為未成年人,其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思想,因此在題材的選擇上必須有禁忌,要多注重描寫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引導積極思想。
閱讀是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要重視閱讀內容的選擇。該事件中,作者旨在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看待自殺行為。但這次爭議的存在也恰好給予我們警醒:兒童文學作者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文學創作中如何選擇更為合適表達的方式,是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考驗作者文字功底的一道關卡。
好的閱讀教育是應該在保證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前提下激發他們的潛能。王泉根教授曾說:“在孩子最適宜的年齡段提供給他最適宜的圖書,用最適宜的方法教給他。”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認知范圍和適應能力,過早地讓孩子接觸警戒線,本質上是斷鶴續鳧、揠苗助長的行為。就兒童的心理特征而言,現實與想象是可以自由溝通的,他們所目睹的一切,皆有可能在現實中付諸行動。5歲孩子拿平底鍋砸人、女童撐傘從六樓跳下、三個孩子模仿灰太狼烤羊導致重傷等事件屢見不鮮,正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教育和引導,才導致悲劇的發生。筆者以為,在保證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閱讀習慣,才是閱讀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是一個合作項目,需要社會各界同力同心協契。閱讀教育普及的同時,也需要合理防控。從“輸出”的源頭來說,作者應注意作品的文字表達及情節的合情合理,出版社加工出版的過程中,可以依據不同的受眾對讀物采取相應措施,涉及危險情節采用紅色字體或注釋加以警示。除此之外,政府需對兒童讀物的評價、監督、管理等各個環節嚴加審核,制定相關的管制措施也是對“書籍消毒”的重要關節。作為孩童接觸讀物前的最后一道防線,家長與學校應攜手,以孩子的生理、心理年齡作為基礎,將發展需求、愛好和讀物內容結合考慮,選擇合適的讀物,定期進行書籍“排雷”,防止不良內容的侵害。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開展講座、新課程、心理活動等非閱讀式教育與孩子進行溝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尚未綻放的生命之花還需悉心照料,孩子的美好童心要我們共同守護。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要讓讀物變成傷害孩子的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