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每個在外漂泊的游子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每逢佳節,心中的鄉愁便止不住地涌動,它帶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壓抑在心中的憂傷,一起漂洋過海、舉頭望月,渴望明月能夠寄托自己的哀思,寬慰自己的內心,想著與家人團聚,來日方長。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也許,只有離開故鄉,我們才能懂得這濃濃的鄉愁。
在余光中先生的詩里,鄉愁是郵票,也是海峽,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地催動下,他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鄉愁》,令人讀來低回悵惘,柔腸百轉。在冰心眼中,母親是她的荷葉,而她則是紅蓮,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隱蔽!這份思念,是感傷,是牽掛,是久久徘徊于心中的感情,是無法隨風飄散的念想。它是真摯的問候,是溫暖的祝福,是默默流下的淚,經常哼起的歌,更是所有人的魂牽夢縈。
在國慶期間,一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口碑飆升,其中不乏有賺足我眼淚的故事情節,但給我印象最深、最能勾起我濃烈鄉愁的故事情節是《回鄉之路》:故事發生在陜西的毛烏素沙漠,這片土地在20年前曾寸草不生,學生上課時經常看到大量黃沙呼嘯而過,在外人看來已是恐怖至極,這里的老師學生卻習以為常。黃沙過后,教室的桌子上、老師的黑板上、學生的教材上都覆蓋了大片的黃沙,一次又一次,直到麻木了他們所有人的每一根神經。一種共情的無奈和痛苦讓我心碎,老師癡癡地、眼泛淚光地望著那片黃沙,對呆住了的孩子們說:“好好學本事,學好了,把咱這兒變個樣!”。孩子們眼中的光一次次升起,卻又在黃沙中一次次熄滅。很多年后,這里的一個孩子長大了,她回來了,她來履行自己對老師的承諾。但她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蔥蔥的黃土高坡,沒有風沙,沒有貧窮。原來她在路上遇到的一個“不靠譜”的經銷商竟然是高老師收養的孩子,他把自己掙到的所有錢都投資到沙漠中,一次又一次失敗,直到瀕臨破產、欠債,終于成功種出了沙漠蘋果,讓沙漠變成了綠洲。
故事中的這位高老師走了,但高老師的心愿在孩子們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他們用高老師教給他們的知識讓家鄉改變了漫天黃土的命運。這種在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奮斗,雖屢遭失敗,內心倍受打擊,卻一次又一次強大自己,建設家鄉的奮斗精神,讓人拍手叫好!一個小人物,也肩負著巨大的使命和擔當。
也許我們的家鄉沒有燈紅酒綠,也沒有歌舞升平,但它是我們生命的起源,它是溫暖的、溫馨的、和諧的、幸福的,也是我們最難以忘懷的。凡是有陽光照耀的地方,就有我對家鄉故土的思念;凡是有月亮照耀的地方,就有寄托的情絲。唐代詩人柳宗元曾作詩“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怎能讓此身化作千千萬萬,撒落到每個峰頂眺望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