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中尋找“新聞”
——企業報“新人”采訪“法寶”(一)
王天海
對于絕大多數企業報新聞工作者,在采訪起步階段,遇到的首要難題不是怎么去寫、怎么寫好,而是找不到新聞線索,也不知道去哪里找、怎么去找。正所謂,“無米”自然就無法“下鍋”,也就做不出“飯”來。除了報社或者基層提供的新聞線索,新人要主動去尋找新聞線索,善于從“新聞”中尋找“新聞”,讓自己頭腦里每天都有豐滿的寫作素材,這樣才能使采訪之路走得更穩、更實、更遠。
剛步入新聞大門的企業報記者,一定要多看、多想,學會從每天企業里發生的新聞中尋找新聞。尤其不能急著去發表大作,而是要把小稿子寫好。小稿子寫好了、大稿子也就會寫了。一方面要廣泛閱讀各層次、各領域、各方面的新聞類書籍和知名記者的優秀新聞作品,另一方面要仔細研讀老記者的新聞作品,從中慢慢思索、細細品味,尋找比較實用,且符合實際、可采訪性強的新聞線索。
2013年,我剛到報社見習期間,也往往為找不到新聞線索而發愁。雖然在基層工作期間,經常把發生在身邊的新鮮故事寫出來,并發表在報紙上,算是對基層有一定的了解和熟知。但是,要去自己從未去過的廠礦采寫新聞,也感到一籌莫展。2013年6月底的一天,我在翻看報紙時,被一條《全面實施驅動創新 助力酒鋼轉型跨越——2013年科技工作會議召開》的頭條重磅消息所吸引。仔細讀下去,有一段表彰技術創新成果、技術標兵和技術工作先進個人的話,令我很感興趣。
當時,我就想:能不能圍繞這些創新成果和先進個人去做文章?如果可以圍繞每一個具體的人和事去報道,那將是一筆巨大的新聞素材。回想我在班組時,經常把一些先進的人物事跡以及他們在生產一線中探索總結出的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以及“金點子”、先進操作法、合理化建議等寫出來,得到了編輯的肯定,并發在了報紙上。同樣,這些被評為集團公司級的創新成果和先進個人,“含金量”更高、產生的經濟價值更大,是不是更應該值得宣傳?尤其企業處在困難時期,更需要通過典型的人物事跡和優秀技術創新成果,鞭策鼓舞全體職工投入到企業的轉型發展當中,營造出濃厚的創新氛圍,帶動企業走出困境。
那時的我,還是一名小小通訊員,新聞采訪經驗甚少。對于首次萌發的這個想法,有些吃不準,也不知是否合理,于是去討教老師。沒想到:老師不但沒有否定,反而非常支持,認為我的想法很超前,應該大膽、積極地去踐行。在老師的親自指導下,我完成了《酒鋼集團2012年創新成果和先進人物系列宣傳報道方案》,還把一部分素材分享給了和我一樣來報社見習的新人。那一刻,我高興極了,不僅為自己找到了豐富的新聞線索而高興,也為頭一次在報社嶄露頭角、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高興。我也更加堅信:新聞人一定要大膽地想,只要有想法才會有行動、有行動才會有結果。有時候,就算想法失敗也無妨,最起碼比沒有任何想法、整天坐在室內空想要有意義得多吧!
采訪之前,老師還給我教了一些獨特的方法和技巧。他拿出幾十年的采訪經驗和智慧,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一定要深入到基層、深入現場去采訪,不能浮在表面上。通過和技術人員面對面交流,挖掘技術創新背后和先進人物身上的感人故事,真正把技術創新的艱辛過程和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寫出來,給讀者呈現出最生動、最精彩、可讀性強的作品。”老師的話至今都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成為值得我一生收藏的寶貴財富。
然而,剛進入采訪,卻遇到了一個讓我無法解決、之前也沒有充分考慮到的難題。按照宣傳報道《方案》,我要采訪酒鋼集團2012年度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項目。當我打開項目成果書才發現,該項目由酒鋼集團宏興股份翼鋼公司技術人員完成。翼鋼公司在山西省臨汾市,距離本部嘉峪關十分遙遠。再者,項目主要完成人,幾乎全在翼鋼工作。這怎么辦呀?再說,技術方面的題材,理解起來本身就很吃力,要將專業性很強的科技術語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更是難上加難。
正當我準備放棄時,突然想起老師說過的話:“新聞人身上要有一股執著的勁兒,不能因為在采訪中遇到困難就退縮。最終,衡量記者成敗的標志是,能否把出色的新聞作品拿出來。”再說我自己寫的方案,帶頭完不成,這怎么說得過去?于是,我決心硬著頭皮往下干。既然去不了現場,那就電話采訪。第一步,首先得有材料。可是,當我給管理技術人員打電話時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從技術總工到責任工程師,再到協理工程師,一直到班組長,電話全都沒人接。奇了怪了,人都去哪了?打了一遍又一遍,還是沒人接。正常上班時間,這不應該呀。我在本部廠礦采訪時,很少遇到過這種情況。隨后,我打電話問翼鋼公司辦公室,是咋回事?他們回復:“電話對著呢,人可能都在忙,過一會再打。”可是,我過一會再打,還是沒人接。
一直到快下班,正當我垂頭喪氣、感到有些失落,為自己整整一個下午一無所獲而感到內疚之時,一個個電話全都回過來了。“電話下午一直打不通呀。”“我們都在現場呢。”“辦公室怎么一個人都沒有呀。”“現在太忙了,顧不上在辦公室待。”......放下電話后,我恍然大悟,心頭的陰云立馬散去,原來人都去現場了。當時,我被翼鋼公司管理技術人員“全天待在現場解決問題”的工作作風深深打動,從心底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那一天,我不知道哪來的靈感和覺悟,也不知道是怎么迸發出奇特的想法的,至今連自己都解釋不清。在我一遍遍想象翼鋼管理技術人員全部去現場、辦公室一個人都沒有的場景時,腦子突然靈機一頓,產生了一個想法:這種情況在酒鋼本部很少見,這本身難道不是新聞嗎?再聯想到之前老師說過的話,“記者在采訪的路上,不僅要用眼睛看、耳朵聽,還要用鼻子聞,很多寶貴、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就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
二話沒說,我立馬就進入了寫作狀態。當時,其他同事都已回家,獨自我一人留在辦公室。不知道為啥,那次寫得超快,和平常有時寫稿子一點一點往出來擠不同,感覺現成的語言從腦子里往出來倒,而且第一句沒敲完,第二句、第三巨甚至下一段都已經排好隊了。我記得很清楚,那次是一氣呵成、中間停留的空隙很少,而且完稿后,還控制不知思緒,追加了一則小短評。
第三天,當《當電話沒打通以后.....》的通訊在報紙一版“橫空出世”時,報社人都驚呆了。當時,作為一名通訊員,自己尋找的新聞,能在一版發表的概率并不高。一版主要發的是記者寫的重大新聞、重大會議、重大事件和少數寫得比較出彩、反映基層現狀的作品,通訊員的稿子絕大多數被安排在二版。一些老記者也感到很驚奇,新來的人更是佩服地五體投地。他們一天跑來跑去都找不到新聞,而我打個電話就能把新聞給“聞”出來。有人說,我有新聞的天賦。還有人說,我天生長了一雙發現新聞的眼睛。總之,各種贊美和高看紛紛投來。有的人雖然沒說出來,但心理上很佩服。
回到我從事新聞后撰寫的第一個、也讓我記憶一生的《酒鋼集團2012年創新成果和先進人物系列宣傳報道方案》。從中,我寫出了一篇篇鮮活的技術和人物通訊,絕大多數在一版發表,當時在報社當中表現突出和搶眼。老師也明顯感覺到,在采訪寫作上,我比一起來的人明顯高了一截。通過那次系列宣傳報道,更多的酒鋼人,尤其是新聞宣傳戰線上的工作者,都了解了我,讓我收獲了新聞寫作道路上的第一個“小有名氣”。
我也明顯感覺到,和剛開始不同,我去基層采訪,聽到我的名字后,總會受到熱情接待。同時,報社的人也漸漸熟悉了我,認為我能夠勝任記者崗位、適合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其實,我當時算不上最優秀,除了有基層工作經歷,再沒什么過強的強項。一塊見習的大學生,很多都是川大、蘭大、西南政法、陜師大等知名院校的文科生,我畢業的西北師大顯然比不上他們,何況還不是新聞專業。但是,第一批見習結束后,報社決定把我留下,讓我非常感動,眼淚都差點流下來。我只有寫出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來回饋和感恩無私培養我、看得起我的老師。
“從新聞中發現新聞”的成功實踐,帶給我的遠遠不止是當時創作的一些新聞作品以及通過作品讓我進入讀者的視野,更為后來的新聞采訪之路打開了一閃大門。從那以后,不管是上班還是下班、采訪還是采訪的路上、寫作還是休息、吃飯還是睡覺,我時刻保持著“發現新聞、尋找新聞”的狀態。我以為,在身邊的某一個地方,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新聞,有時感覺空氣中都飄散著新聞的氣息。
每當單位開始評選勞動模范、金牌工人、優秀黨員時,我立馬意識到:活動啟動后,先寫一篇消息,讓全體職工都知悉此事,在全公司營造出崇尚先進、追逐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氣氛;評選結果出來后,再寫一篇消息,簡要預報下職工們一直跟蹤關注的評選結果;預報結束后,開辟專欄,對每一個先進人物進行深入挖掘報道,重點報道他們背后的艱辛故事和奮斗歷程,并配上現場工作照,打造成一篇篇圖文并茂的人物通訊,放在報紙重要版面,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宣傳報道結束后,整理匯集成冊,匯入企業群英譜,為豐富企業文化增添營養和底色。
除了寫作時間,我還通過網站、手機、電視等渠道時時刻刻關注外部各類新聞,以尋找和企業有關的題材,并從中發現新聞。比如,甘肅省科技獎公布后,發現酒鋼有入選,我立馬寫出一篇消息,隨后再圍繞每一個科技項目,緊跟著寫出幾篇通訊;產品“金杯獎”公布后,我會先進行簡要播報,然后再圍繞入選的企業產品進行深挖,對優質產品進行宣傳。以此類推,產品被評為知名品牌、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分子公司被評為誠信企業、職工獲得國家級先進稱號、企業代表去參加全國“兩會”、入選省列重大項目、獲得管理創新成果獎、被評為節能降耗先進企業、獲得安全優勝獎、職工獲得省級比賽榮譽,以及全國勞模、隴原工匠、五一勞動獎章、巾幗標兵、三八紅旗手等等。只要發現,立馬就去采訪,第一時間報道出來,總會產生時下關注、有熱度、有宣傳價值的新聞作品,并受到職工的歡迎。
每年、每月、每日,都有新聞發生。這些新聞當中,許多與企業相關,也正是我們要尋找的素材。因此,每年都會有大量新聞線索,等待我們去報道。只要熱愛新聞、鉆研新聞,總會有寫不完的新聞、講不完的故事。在報社期間,我總能找到新聞、第一時間寫出新聞,這源自對新聞的敏感與關注,源自對“從新聞中尋找新聞”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于是,我每月產生的新聞產品量常常超出預期目標,被稱為企業里的“高產作家”。
的確,新聞永遠在發生,新聞永遠寫不完。新聞中本身就蘊藏著新聞,有挖不完的新聞“富礦”。所謂,處處有新聞、時時有新聞。每一條新聞的發現,也是從另一條新聞中獲取的。學會從“新聞”中尋找“新聞”,會獲得無窮無盡的新聞素材,不斷延續新聞的采訪道路。每一次班組民主會、每一次設備檢修、每次一加班加點,也許都會產生新聞、都會成為亮點。是的,“企業里并不是沒有新聞,而是缺少發現新聞的眼睛”。年輕的我們,只要多觀察、多琢磨、多思考,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捕捉到想要的“大魚”,創造出一篇篇精彩的新聞佳作,在新聞的世界里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王天海,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MBA,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作品發表于《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世界金屬導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中國冶金報》《中企傳媒》《甘肅日報》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