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孩鐘芳蓉以高考文科676分的亮眼成績,報考了在很多人眼中看來頗為“冷門”,還“沒有‘錢’途”的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該事件也進入了公眾視野,在微博評論下,除了鼓勵與支持的聲音外,也有一些“好心”的網友,留下了諸如“以后買不起房別怪當初咱們沒提醒你。”等的評論。
一切仿佛皆因她有著“特殊的身份”,卻偏偏選擇了考古學這種低收入高難度的專業而起。“寒門學子”、“留守女孩”、“家境不太好”,從一開始,鐘芳蓉就被大眾貼上世俗標簽,更有網友對其選擇表示:像經濟、金融、計算機這些時代的“顯學”,能夠帶來高回報、盡早實現財富自由的專業,對她而言才是“正確”的選擇。似乎出身寒門,就應該乖乖地考慮將來哪個專業最好就業、最為賺錢;而遵循個人理想選擇專業,變成了有錢人的特權。
帶著對“寒門子弟”的偏見以及對“冷門”的考古專業的狹隘認知,一些人自以為深諳現實,習慣了以過來人的口吻給出所謂“正確”的建議,實則是在一點點吞噬下一代的想象力和勇氣。這種思想上的固步自封,讓每一個本應自由的追夢人套上了沉重的枷鎖。似乎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就業市場越來越開放的今日,吃瓜大眾對專業選擇的認知卻反而變得越來越局限。
再者,這種“選擇了熱門專業,未來就業就能得到保障,前途與‘錢’途就能一片光明”的想法,實際上忽略了成功背后個人奮斗的重要性。專業冷熱,無非取決于社會的需求,今天熱門專業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也許待到四年后便要易主,市場需求在變化,挑戰和機遇亦然。在今年的《00后高考志愿興趣報告》中顯示,歷史學及文物與博物館學儼然成為了這屆的00后最感興趣的人文專業,金融學則出現在了“最無感”的人文專業列表中。所以在專業的選擇上,本身并無正確與否而言,在接受了十幾年功利性教育后,仍能找到自己的“詩和遠方”,因為“熱愛”而做出志愿選擇,實在難能可貴。熱愛是成長發展最好的助燃劑和內驅力,在熱愛的事業中,才會不斷在領域內外拓,而機會、際遇和財富,那是你堅持努力、默默耕耘過程中所收獲的驚喜。
我們也不必對于鐘同學的專業選擇感到惋惜,考古專業的價值和地位不容小覷,文物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梁,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既然當事人也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自己選擇的原因是出自從小的興趣,表明她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們就更沒有權利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別人的人生選擇指手畫腳。好比在2019年初,張根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的文章《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同樣也是在網絡上掀起了戲劇性的軒然大波,部分網友認為,一個北大碩士畢業生去體驗一個月外賣小哥的生活是一種矯情且自帶優越感的行為,對自己的前途沒有后顧之憂才會有如此反常之舉。一個人只要做出一些背離“常理”、與身份“不符”的選擇便要遭到“討伐”,這何嘗不是一種價值綁架?
其實專業選擇并無正確與否的標準評判,不過是經歷了無數次的努力奮斗,才讓當初的選擇變得正確;而作為一名旁觀者,更沒有必要自恃一個“前瞻者”的俯瞰姿態,進行無謂的打擊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