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怎樣寫出好新聞?感動方提筆!有溫度有力量

     怎樣寫出好新聞?感動方提筆!有溫度有力量

    姚贛南


    感動方提筆,下筆有精神。這一條寫作的基本規律,已被許多優秀的新聞作品所證實。

    有人問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您寫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太感人了,讀時都忍不住要流淚,您是怎樣寫出這么好的文章的?穆老微笑著說,只有植根人民中間,下筆才有精神,只有深入采訪,練好基本功,多讀、多寫、多思,才能寫出好作品。只有與主人公息息相通,才能寫得真實感人。穆青介紹道,我們噙著熱淚,寫下一行行焦裕祿的事跡,眼淚常常不自主地奪眶而出,打濕了稿紙。七易其稿,才記錄下焦裕祿的感人事跡。


    人民日報1966年2月7日發表焦裕祿事跡通訊(ygn).jpg

    人民日報1966年2月7日發表焦裕祿事跡通訊


    作家魏巍之所以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的英雄氣魄和事跡感動了他。魏巍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激動的情況下從心里蹦出來的,從情感的浪潮中跳出來的。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毛澤東閱后批示:“印發全軍”。 朱德讀后連聲稱贊:“寫得好!很好!”


    人民日報1951年4月11日發表《誰是最可愛的人》(ygn).jpg

    人民日報1951年4月11日發表《誰是最可愛的人》


    由此可見,寫文章要感動別人,先得感動自己。


    新聞是有溫度的

    情景交融、以情動人的新聞作品,寫出了身邊的感動,溫暖著人心。一字一句總關情,這是作者的情感化成文字的結果。

    那末,怎樣才能培養起這種感情呢?轉變作風是關鍵。

    作為新聞宣傳干部,有什么樣的作風,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新聞稿。長期以來,一些新聞宣傳單位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守舊的發稿模式。一是會議新聞多,二是通稿新聞多,三是網上下載多。對稿件的定額數量要求比較嚴,而對稿件的內在質量過問較少。從而出現了工作套路化,稿件公文化,內容大路化的局面,文章很難感動人、激勵人。

    要改變這種狀況,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在“轉作風”方面下功夫。轉變那些自認為是“無冕之王”的舊思想,改掉那些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的怪脾氣,去除那些發了幾篇程式化的稿件就沾沾自喜的壞毛病,真正沉下心來,深入下去,拜群眾為老師,把生活當源泉,從源頭上解決采訪不深入的問題。

    要把每一次釆訪當成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在最短的時間內,使自己與采訪對象熟悉起來,讓對方說出掏心窩的話,把要寫的人和事了解深刻,使自己感動起來。寫文章要有感而發,這個“感”字,不光是感覺,更重要的是感受、感情、感悟、感動。

    最近,我在讀《陳景潤精神魅力永存》(見人民日報1996年3月21日)這篇通訊時,發現了一個細節:著名數學家逝世后,好多人懷念他,包括他的數學界同事、他的學生、他的妻子、孩子。通訊的作者卻特地選了一位出租汽車司機懷念陳景潤的情景。

    順義出租汽車公司41歲的司機付鐵玉告訴記者,在他上初中時就聽過陳景潤做的報告。他說:“至今我還記著這樣一句話:‘學習一定要刻苦,要忘我’,我常用這句話教育我的孩子?!?/span>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歷”。沒有深入的采訪與經歷,是找不到這位出租車司機的,也不會引出陳景潤的這句名言,文章便失去了一個感人的閃光點??梢姡稍L的深入細致是多么重要!

    《人民日報》發表的“任仲平”文章,實際上是一個寫作小組集體創作的作品。在撰寫關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中挺立的偉大中國》一文時,“在修改這篇稿子的時刻,大家都沉浸在情感的波濤中,沒有遇到任何人認識上的隔膜,感動傳遞著感動,激情引申著激情,思考接續著思考,這些都化作有聲有色、有情有義的文字?!?由此可見,只有內心感動,才能傳達感動。


    新聞是有力量的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天被各種各樣的新聞所包圍。網上一些失實的、庸俗化、媚俗化的報道時時侵蝕著人們的思想。我們強調新聞的力量,是真實的力量,是引導的力量,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新聞人站在時代的潮頭,守望社會,記錄現實,傳遞公平正義。在寫作中,就必須把“追求有力量的新聞”作為座右銘,堅決拋棄那些空洞僵硬、遠離群眾的稿件。

    新聞的力量在于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不真實的叫謠言或傳言。真實的力量在于它能擊碎一切謊言,能讓人們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新聞的真實是全局的真實,內在的真實,而不是表面的真實。霧里看花,水中撈月,了解到的并不是事實真相。新聞人免不了有時會有失誤、失實,但絕不允許造假、販假。凡是為了沽名釣譽、撈取錢財而制造假新聞的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對這樣的人應當清除出新聞隊伍。

    新聞的力量在于激勵人教育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那幾年,經受了特大自然災害后,人民的物質生活并不富裕。然而,我們有那么一批新聞工作者,卻在這個時期寫出了一批優秀的新聞稿,鼓舞人們戰勝困難,建設國家。這些消息與通訊有:《我登山隊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民日報1960年5月28日)、《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人民日報1963年2月7日)《無產階級戰士的高尚風格----“南京路上好八連”紀事》(人民日報1963年5月8日)《大慶精神大慶人》(人民日報1964年4月20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人民日報1966年2月7日)等。從此以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精神、雷鋒精神、好八連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鼓舞著人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披荊斬棘,奮發圖強,一直影響著幾代人。改革開放后,宣傳英雄模范人物的報道更多了,這些報道引領主流價值,凝聚時代共識,筑起了新時代的精神長城。

    新聞的力量在于遏止腐朽的東西。激濁揚清,針砭時弊,揭露丑惡現象,是新聞工作必須履行的神圣職責。新聞媒體敢于并善于進行輿論監督,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新聞人就是戰士,在面對罪惡時,不能退縮,更不能臨陣脫逃,而必須勇敢面對,用自己的筆作為武器,向邪惡勢力作堅決的斗爭。這種斗爭是既注重揭露又指出路,既看表象又挖根源,既有針對性又有建設性。而要做到這一切,對記者的政治修養、思維修養、知識修養和新聞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媒介的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地變化,媒介的種類在不斷更新。然而,媒體人作為新聞的記錄者、社會的守望者、歷史的書寫者,他們的職責沒有變化。把新聞寫得有溫度、有力量,不斷傳遞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新聞人不懈的追求,是新聞人永葆青春的奧秘所在。做有品質的新聞,是記者的立身之本。記者追求真理的秉性不會改變,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將永遠牢記。

     

    (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亚洲国产亚洲片在线观看播放|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无吗在线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综合网站| 亚洲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校园春色小说|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影视|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ASS亚洲熟妇毛茸茸PICS| 最新亚洲卡一卡二卡三新区|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女在线线精品| xvideos亚洲永久网址|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亚洲成a人不卡在线观看|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