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 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多個人工智能聯合演唱了一首名為《智聯家園》的主題曲。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的一點是,就連這首主題曲的作曲也是人工智能。而在今年6 月,《智聯家園》的“曲作者”人工智能“小冰”,剛剛被授予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2020屆“榮譽畢業生”稱號。
7 月 9 日當天,小冰在微博上發布《智聯家園》MV,同時還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上音畢業后的首支作品。”今年,小冰在接受了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兩位老師的“指導”后,順利“畢業”,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的“榮譽畢業生”。
參與“指導”小冰的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教師介紹,這首《智聯家園》的旋律是小冰獨立完成的,為了歌曲效果更好,人類也配合小冰對編曲進行了完善,“雖然人類參與其中,但可以說主要工作都是人工智能完成的。”
小冰團隊介紹,“小冰受到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主題和相關資料的靈感激發,創作了《智聯家園》這首歌曲的旋律。”事實上,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張圖片激發時,現在的小冰不僅能夠創作出音樂曲目,還可以根據其風格和節奏自動完成配器選擇、編曲及歌詞創作。目前,小冰創作一首三分鐘左右完整歌曲的時間,可以控制在兩分鐘之內。目前,小冰已經形成了流行、古風、民謠等幾個大的音樂風格,其中最擅長的是古風音樂,創作水準最高。
“我們一般認為音樂是一個純藝術的事情,但其實可以分兩塊來看:音樂既有藝術和情感的東西,也有一定規則,特別是在旋律創作、編曲中,比如說比較常用的和弦排列結構就會有一定規則在里面。”而目前小冰就是針對音樂創作中“有規則可循”的部分進行“創作”的。這意味著,人工智能不用模仿人類“思考”,就可以根據數據“創作”出音樂作品。
我們知道,如今已進入 AI( 人工智能 ) 時代,尤其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出現了 AI 技術創造的AI 詩歌、AI 小說、AI 歌詞、AI 繪畫、AI 藝術品等。AI 的功能、人工智能的創造技術,與人類的思想、情感、精神和創造力的博弈與挑戰,成為文化藝術創造領域中新的課題……
AI 技術大舉進入藝術領域,引發人們尤其是藝術家的憂慮“藝術會面臨消亡嗎?”
對于 AI 技術進入藝術領域,有的抱著悲觀的看法,認為藝術會被 AI 藝術取代而消亡;有的認為藝術與科技之間的結合互補、藝術與人工智能學科之間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有的則認為未來或可是人類藝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共同發展。“人類的藝術創作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人工智能的創作也能夠為人類藝術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所以,怎樣利用或者說駕馭 AI 技術,已成為藝術家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而且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創作中融入了科技的元素。
無疑,今天,我們的文化藝術已經進入 AI( 人工智能 ) 時代,作為精神現象的文化藝術,自然會受到了它的制約和對抗。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帶來了一種新的創造,以致人工智能能夠幫助人類創作者達到文化藝術的高產能,但也給人類創作藝術帶來了沖擊和挑戰。AI( 人工智能 ) 藝術創作,與人類文化藝術創作的美學原則是不同的。
AI 參與藝術創作,其優勢在于高產能,但它又是高度定制化的、技術化的。這也就決定了人工智能的技術創作,無法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人的靈魂、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審美感性經驗。有人聽了人工智能小冰的歌曲就這樣說,“譜出的音符美妙,卻很難動人”。情感、精神、靈魂,這正是人工智能藝術所不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