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紹林,作為一位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后回到赤水工作生活多年的紅軍老戰士,在當地是一位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人物,赤水人民為有這樣一位老紅軍感到非常自豪。因為,赤水是紅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筆者作為革命老區的一位紅色文化的崇拜者傳承者,為了用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特意收集了赤水老紅軍熊紹林的點點滴滴,以饋贈讀者,并以此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獻禮。
熊紹林,原名熊明遠。1913年出生在四川省合江縣九支區五通公社鄉下的一戶農民家庭,14歲來赤水,在兵工廠學技術,干了八年,1934年赤水兵工廠解散,熊明遠就跟著師傅到畢節兵工廠當傭工,不久就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改名熊紹林。由于有修理槍械技術,編入六軍團十六師修械所,經過四渡赤水、過雪山、走草地、啃樹皮、吃草根,在天上有飛機丟炸彈,背后有追兵跟著摷的情況下,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熊紹林在部隊生活中,他最感覺驕傲自豪的是有幸參加了平型關大捷一戰。平型關戰役是抗戰時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這場部署周密的伏擊戰,涵蓋中國歷史伏擊戰術經典要訣。此前,日軍在華北長驅直入,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日軍狂妄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八路軍出師首戰大捷,大大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土氣,增強了全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心。
1937年8月25日,陜北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9月25日,當時在686團修械所工作的軍士熊紹林,按照上級的命令,全所同志都跟隨部隊,在頭一天就埋伏在小寨至老爺廟約五公路的山梁上,天剛亮,約8點過,就看見山下面的馬路上,開來了日軍的載重汽車80多輛,馬車100多輛,連接成一線,汽車上約有1000多名日軍,日軍后面跟著少數騎兵,押送著車輛前行。埋伏了一天一晚的熊紹林等,早就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由于有精準的射擊技術,彈無虛發,早就遠近聞名,一聽指揮員口令“打”!一槍就擊斃了一個腰掛指揮刀、胸前掛望遠鏡騎高頭大馬的日軍指揮官,一槍一個準,一下就消滅了十多個日軍,基本上都是當官的,熊紹林驚人的槍法,從此更加出名,同志們都尊稱他為神槍手。
雙方激戰時,日軍6架飛機曾抵達戰場上空支援,此時雙方官兵已混攪在一起,展開了肉搏戰。日軍飛機無法投彈掃射,盤旋一會兒就離開戰場。熊紹林在回憶時說,我們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彈藥不足,另一方面為躲避日軍的炮轟和飛機轟炸,只好同日軍展開白刃戰,所以我們的犧牲也很慘重。
八路軍史料記載,9連150名壯士,最后只剩下10多人,連長劉炳才負傷,3個排長都壯烈殉國,全連干部除一名副指導員和一個機槍班長外,其余不是負傷就是犧牲。11連3排全部陣亡。
八路軍當時并不清楚,此戰的對手是隸屬于日本陸軍第五師團第21旅,這支日軍部隊編成于明治21年,兵源大都來自于廣島地區,是中日甲午戰場和日俄戰場上的急先鋒,日軍到死都不投降,有的八路軍戰士去背重傷兵,被其一口咬掉耳朵;有的戰士為躺在地上的日軍包扎傷口,反被開槍打死;一個躲在汽車底盤下負傷的鬼子,見了營長鄧克明是指揮員,一個冷槍正中他的胸側。在拼肉搏戰的公路上,到處都是橫七豎八的八路軍尸體,烈士們的遺體還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著敵人腰的,有抱著敵人頭的,有掐著敵人脖子把敵人按倒在地的,有和敵人倒在一起的,有一位八路軍戰士手里還緊握著一塊石頭,石頭上沾滿腦漿, 和他死在一起的敵人腦袋迸裂,腦漿涂了一地,另一位八路軍戰士,嘴里還咬著敵人的半塊耳朵,血流遍地,慘不忍睹。在激戰和打掃戰場中,熊紹林所在的部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戰略家曾評價平型關戰役時說:這是一場有可能改變中國乃至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格局的一場關鍵戰斗。
熊紹林在修械所工作積極肯干,業務精通,吃苦耐勞,積極傳授槍械維修、護理、射擊技術,作戰勇敢,成績突出,曾多次受到部隊的表彰,1939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就提任八路軍120師一旅旅部修械所所長。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朱德、彭德懷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9師、120師、115師、119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在河北、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的第三天,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史稱百團大戰。熊紹林所在的修械所全體人員,都按照上級命令統一參加了大戰,僅僅三個半月時間,我敵后軍民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多次,打死打傷日軍20645人,偽軍5055人,八路軍傷亡17000人,與熊紹林朝夕相處的許多戰友都光榮地犧牲了。這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軍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斗。
1947年10月11日在山西太行山上,經組織介紹和五寨縣前都嘴鄉后都嘴村一組保育院的保育員張桂蘭結婚,婚后第二天,熊紹林坐羊皮筏子渡過黃河,奔赴前線戰場。后在陜西生下熊新民,在青海生下熊新中、熊媛媛,在赤水生下熊新惠、熊新平,此是后話。此期間,熊紹林的工作更具體了,除了要完成上級下達的生產槍彈指標任務,又要及時修理好各部隊隨時送來的槍械,還要管理好全所幾百人的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事務。接著就參加了解放戰爭最關鍵的三大戰役、抗美援朝,用實際行動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1956年2月離職后回赤水療養,熊紹林主動向縣委縣政府請求工作,任中共城關鎮街道支部書記、中共城關鎮黨委副書記兼城關鎮勞動服務站站長、城關鎮老殘福利院院長、赤水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赤水縣第六屆政協委員。在工作中深入群眾了解社會各界情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主動協助政府和有關部門籌建老殘院、勞動服務站,組織閑散勞動力就業,協助做好復員退伍軍人安置和烈軍屬優撫工作。無報酬盡義務地解決就業問題,1960年4月帶領工作人員到四川、遵義、貴陽、水城等地聯系工程,路費不夠,日吃兩餐一餐,夜宿車站碼頭,終于在六盤水洽談成功125廠基建工程,為赤水城關鎮200多名閑散勞動者安置了臨時職業,培養了幾千建筑工人。1964年7月組織社會青年學生500多人修建林區金干公路和石油公路,組織民工團修建馬家灣、太和井場、二郎壩、五赤公路,支援石油鉆探等。由于成績顯著突出,多次被邀請出席縣、地、省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表彰大會。1971年6月組織400多人參加湘黔鐵路建設;1973年9月組織200多人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云南部隊磚瓦廠工程建設;1974年5月帶領300民工修鑿黑蠻灘河道。他經常親赴工地與民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設法幫助解決民工們工作生活中的具體困難。
家住太平街杜家院的熊紹林,是一個面目慈祥、和藹可親的人,尖長臉,瘦小個兒,眼睛有神,樣子精明強悍,如果他脫下衣服,換上軍裝站在操場上,就更沒有官樣,還不如說更象一個軍人,他為人實在低調,個性不張揚,如果講到紅軍的故事,他總是說戰友的神奇,唯獨不說自己的勇敢。在他離職回赤療養期間,給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尊老愛幼,無私奉獻,見義勇為,老百姓有口皆碑,經常用衣物錢糧救濟鄰居和困難戶,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主動申請將工資180元降為100元,辭退保姆,減少開支,用實際行動為國家分憂解難。修二郎壩水庫帶小兒子上山勞動;動員女兒響應號召上山下鄉安家落戶當知青;每年一遇永安橋漲大水,他都冒著傾盆 大雨沿街敲鑼通知居民,撤離搬家,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鉆進水底去扯堵洞的稻草疏通河道,讓永安橋一帶居民免受水災侵害,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共產黨員忠于黨忠于人民,奉獻自己,樂于助人的先鋒模范作用。
聽熊紹林講紅軍的抗日故事,那種時代的激蕩和個人生涯的風云際遇總會無比揪心地讓人感慨。更何況他是位活在時代潮頭、激流中的男人,是一位沖鋒在危急關頭的硬漢,他的那些別樣與眾不同的傳奇獻身精神確實能讓聽眾感動、點贊、喝彩,筆者青少年時代曾多次聆聽教誨。赤水是紅軍戰斗過的地方,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紅軍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不忘歷史,不忘過去,看今朝,想未來,繼承中華民族美德,發揚紅軍先烈的拼搏精神,聯系自身實際,把自己培養成繼承革命事業,牢記偉大使命,建設美麗祖國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