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不堪忍受身材日益橫向發展而立誓要“燃燒我的卡路里”,還是憑著“頭懸梁、錐刺股”的滿腔熱血以求達成flag,不出意外,最后以失敗告終的人會占絕大多數。遭受疫情的我們度過了史上最漫長的假期,如何利用好這段居家時光給自己充電?如何在缺乏約束的狀況下形成自律?如何避免讓自律最終淪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假期調劑品?《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曾指出,人每天有40%的行為并不是真正由決定促成的,而是出于習慣。一切不形成習慣的自律皆是徒勞,一切沒有融入自己生活習慣的約束也注定枉然。
誠然,短期內能夠做到自律不足為奇,只要稍有些毅力的人都可以憑借自己的堅持達到,而只有把自律變成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很多事情才會水到渠成。想要使自律變得自然而然,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不斷強化事情成功后所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像夏日的冰鎮可樂一般讓人酣暢淋漓。只有吊足了胃口,當有朝一日放棄的情緒在滋長時,不甘和渴求會將這股陰霾在權衡利弊后驅散得一干二凈。持之以恒便會習以為常,最終甘之如飴。二來,提高自身的專注力。試想你吃飯喝水的時候,不就是單純為了飽肚解渴嗎?面對事情的時候,就應該采取“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做法,心無旁騖達實現目標,聚精會神只求結果。如果實在做不到,不妨從書里找找方法。暢銷書《自控力》中提到,每天進行專注訓練是有必要的,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五分鐘的“冥想”,借助有效的訓練對專注力進行針對性地提升,也未嘗不失為一個可行之舉。其次,將目標細化至具體可行。過于遠大籠統的目標容易讓人好高騖遠,具體實行起來只要想到達成目標之日遙遙無期,目標最終也會淪為絆腳石。只有讓人每一步走得具體可感、踏實心安,才會漸漸縮短與目標的距離。最后,給每件事情限定完成的時間。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效率,要使車子走得快,就得給輪子勤上油。一旦缺少時間的約束,這一次找借口拖延,下一次趕時間熬夜,久而久之,自律變他律,努力皆徒勞。
此外,制約自律的因素除了缺乏將其形成習慣的意識外,還有對拖延癥的習以為常。前者是對習慣的缺乏,后者是陷于壞習慣無法自拔,以致離自律的道路越走越遠。TED曾有一個關于拖延癥的演講,拖延癥患者的腦子里住著一個理性決策人和一只及時行樂的猴子,這個及時行樂的猴子完全生活在當下,沒有過去的記憶,也沒有未來的概念,他只關注兩件事情:簡單和開心。人最可悲的事情莫過于胸懷大志,卻又虛度光陰。我們需要警惕及時行樂的猴子,拴緊了自律的閘門,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任由拖延癥無限蔓延,而要將警惕那只及時行樂的猴子變成日常的習慣。
不能約束自己的人不能叫做自由的人,不能將自律形成習慣的人,我們只能稱他是所行萬事皆徒勞的人。
(黎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