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因從小患白化病兩眼視力都只有0.1,十年寒窗全靠耳朵,卻從未放棄過學習;他,一個酷愛文學的男生,卻在化學與生命學院拿到國家勵志獎學金;他,是“優秀共青團員”,也是“黨校優秀學員”。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自己不放棄,就不會有人放棄你。他,叫鄧守福,我校化學與生命學院08級生命科學專業學生。
“生命跟我開了個玩笑”
1989年武漢市新洲區一戶人家中傳來嘹亮的啼哭聲,鄧家喜得貴子。然而還在襁褓中的鄧守福,很快就被診斷出患有白化病,兩眼視力只有0.1。“我的兩個姐姐都很正常,輪到我也許是生命給我開了個基因突變的玩笑。”鄧守福輕描淡寫命運的不公。
因為白化病,鄧守福上小學時遇到了坎子。不同于常人的外貌加上中弱的視力,讓學校不愿接受他。但是他的父親堅持要讓兒子和同齡小朋友一起接受學校教育。在鄧爸爸與學校交流后,鄧守福如愿上了小學。
細心的爸爸考慮到兒子的特殊情況,就從小培養他閱讀習慣,并堅持給他講歷史故事。“爸爸雖然是個石匠,但是很喜歡看文史方面的書籍,也經常給我講這樣的故事,童年里他一直把我當正常的小孩子來對待。”小學時,班上有孩子給他起外號,自尊心很強的他打了人,爸爸知道后嚴厲批評了他,還罰他跪在地上。媽媽為他說情,爸爸卻說:“別人可以把他看成不正常的孩子,但我們不能,他犯錯就要受懲罰。”鄧守福說現在之所以樂觀開朗,得益于爸爸的教育,“這是一筆受益終生的財富。”
酷愛文史哲,卻選擇生命科學
多年求學路,鄧守福基本靠聽力堅持下來,高中考到了新洲一中。隨著學業的加緊,學習起來也更加吃力。面臨文理分科時,酷愛文史哲的鄧守福猶豫了。自己不是特別喜歡物理,化學成績也不是很理想,最終他還是毅然選擇了理科,“我想看看自己的眼睛究竟有沒有辦法可以攻克”。
就這樣,他憑借努力以優異成績考入二師院學習生命科學。學習這個專業,難免很多時間要花在實驗上。鄧守福每次都是在老師講完實驗步驟后,走到黑板前把老師的板書仔細地看一遍再完成實驗。“他上課、做實驗都很認真,我們在學習中就會拿他做榜樣。”同班同學鄧敏說。由于視力的原因,鄧守福不能獨立完成實驗,很多數據他必須求助同學,實驗課上最后一個走的總是他。“他的態度很認真,每次做實驗不做完不弄明白絕不離開。”鄧敏說。
鄧守福一直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樂于學習別人的優點。化生院學生會主席張為軍說鄧守福跟大家相處得很好,也樂于和大家交流,“大一時,他代表我院參加校辯論賽,大方優異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堅強樂觀的鄧守福”。
“我經常以文科思維思考理科問題,遇到困難時想想小說里那些歷盡艱辛的小人物最后修成正果就感到倍受鼓舞。”鄧守福說。目前讀大二的他,總是不斷完善自己的職業規劃。他希望能夠繼續深造,研究白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