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應該何去何從
編者按:隨著互聯網發展,新媒體崛起,傳統媒體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請問,同學你已經有多久沒有看報紙了?又有有多久沒有靜靜的捧一本墨香了?每天晚上七點半的天氣預報是不是已經成為了小時候的回憶?而你現在像不像是“被手機封印的亞子”呢?同學對著手機哈哈大笑是否已經成為了你日常的樣子?
互聯網發展至今,向新興媒體已經成為了人們了解事物的主要載體。人們會體驗到什么叫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間萬物。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APP等眾多途徑可以提供給人們最新消息。
如此看來,好像確實是傳統媒體正在被新媒體替代。這些年,傳統媒體確實下滑很嚴重,對傳統媒體唱衰之聲更是不絕于耳。那么傳統媒體是否會被新媒體取代,在全球范圍內都有爭論。美國學者杰?尼爾森(Jakob Nielsen)曾在《傳統媒體的終結》一書中預言:“未來的五到十年間,大多數現行的媒體樣式將壽終正寢。他們將被綜合為特征的網絡媒體所取代。”這句話幾乎給傳統媒體判了極刑。
就拿報紙來講它會有主要以下幾個缺點:
第一、報紙更新速度慢,它是以24小時或以12小時為周期更新的。
第二、人們需要通過預定才可以進行閱讀與瀏覽。
第三、它的生產過程比較繁瑣,例如需要通過寫稿、修稿、印刷、裝訂,人力物力消耗較大成本較高。報紙不如微博充滿及時性,新鮮性,還有各路大V在微博上發表評論。報紙也不如微信公眾號,推文迅速配圖美觀標題內容生動吸引人。
但是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報紙也有自己的優點:
第一、它對事物剖析的深度廣度遠遠超過新媒體。
第二、它不會對不確定性事件進行虛假報道,不會引起社會輿論,它的語言精深廣博,不會用口語化的句子描述事件。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做比較,主要優勢在于:更自由,更輕便,更高效。但是普遍新興媒體的學術性低內容不嚴謹,可信度不高,易造成社會輿論。
其實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傳統新聞媒體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中表現出平臺間資源共享的特征,以報紙和微信公眾號作為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問題,報紙可針對某個新聞事件進行全面報道,而微信一般需要依賴報紙平臺的信息,體現在官方微信轉載、編輯報紙的新聞內容,兩者間的語言風格基本相同,其中報紙中的新聞報道表現出較為嚴謹的特點,而微信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形勢和潮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中新聞報道的語言風格逐漸整合,取得一定的成效。
傳統媒體可以向兩微一端的新媒體不斷傳型并且將線上作為新的大本營,做好新媒體時代的把關人,而報紙等等傳播載體,可以作為大眾傳播的根基,這是傳統媒體的優勢,傳統媒體將繼續存在,發揮它的優勢,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對立只是當下存在的,當互聯網兼容所有受眾的時候,互聯網也就成為了“傳統媒體”。
其實媒體最根本的核心與使命并沒有隨著技術革新的到來而改變,技術變革是會永遠進行下去的,當下一個十年的到來,也許互聯網也如報紙、廣播、電視般成為昨日黃花之時,又會出現下一個“新媒體”。你該如何面對?
學生記者 :陳彤 何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