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素描:彭輝男,70后,現供職于開江縣教師進修學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開江縣作協副主席、貴州作家網簽約作家。出版有《我來看此山河》《相對無語是清歡》,曾獲葉圣陶教師文學獎。
“九人又跑山了!”巧會掛斷手機就歇斯底里地向趙延平咆哮道。
“跑山”這說法貌似只有趙家溝才有,山里的娃不聽話,跑出去瘋耍。這個詞兒對趙延平來說是久違了,會心的一笑,臉上像盛開的山菊花。他樂呵地是兒子九人也有這股野勁,自己小時候也隔三差五地跑山,光著腳丫子爬上望掉帽子的大山頂上,遙望山那邊的山。父母的謾罵、毆打沒有改變他這習慣,反讓他更想到山外的世界去看看,那倔勁像燃燒的火焰,入伍當兵、下海從商……
見丈夫這個態度,巧會的火藥桶炸開了,聲色俱厲道:“你別老拿自己的經歷說事兒,現在是啥時代了,沒知識文化是跑不出路的,我們在外面打拼還不是為了九人,逃學能有多大個出息。爺爺奶奶在家管不住他,我們就回那山里去。”延平不愿放棄好不容易才跑出來的門路,但又惹不起脾氣火爆的媳婦兒。香煙一支接一支,喝酒一杯接一杯,發莽脾氣也改變不了巧會的主意。沒想到千辛萬苦跑出來,最終還是要回到山里去,人這一輩子還不是為了自家的娃。
拋棄紅火的生意,延平夫婦回到了熟悉而陌生的趙家溝。九人知道這次闖了大禍,學習倒是規矩了不少。巧會的臉上貼滿了勝利的驕傲,不時在丈夫面前炫耀:“我的決定沒錯吧?九人像變了一個人樣!”延平心里明白這話有理,可越來越拮據的生活,鄉鄰們的冷嘲熱諷確實讓人難以接受。他時不時地去跑山,在山頭涌現的是對現狀的焦慮:中青年鄉親都出去務工了,在山上種點玉米棒子的是五六十歲的老人,跑山的娃成了大山唯一的點綴。
看出了丈夫的心事,一番親熱后,巧會道出了想法:“樹挪死,人挪活,路還不是跑出來的。靠山吃山,我才不相信這山上找不出發財的門路來。”做了幾個本家的工作,他們愿意把荒山拿給延平種植柑橘改良品種。雖在外面做了十多年輕松活,但農家娃的本質還是沒丟,挑糞、除草……幾十畝柑橘被他打理得紅紅火火。收獲季節,那一樹樹果實養眼極了,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娃娃。
延平夫婦琢磨著這一山的柑橘賣出去不亞于在外面做生意。把柑橘挑下山,然后用車送到縣城去賣。當了多年的老板轉身為鄉野農夫,他遠遠地站著,顧客問價也是弱弱地回應一聲,自然是生意蕭條。九人周末回家說要買這樣那樣,延平覺得再不掙點錢確實過意不去。他壯上了膽,吆喝起來,沒想到買柑橘的人成倍地增長起來,幾框水果不一會兒就銷完了。
“下大雨了,山上路滑,那幾個農民不愿意送柑橘下山了。”父親帶回的消息給延平夫婦潑了一盆冷水,看到有點賺頭的生意被這場秋雨給洗白了。接連不斷的秋雨發瘋似地摧殘碩大的柑橘,從枝頭離開,爛在土里的有三四成,堆放柑橘的屋子彌散起一股惡臭來。也有人出主意說打點保鮮劑,興許能留住一部分。想著自己小時吃了噴了敵敵畏的水果,拉了幾天肚子,延平寧可虧損也不做那缺德事兒。
出師不利的水果種植讓巧會的語言少了很多,先前那刁蠻性格悄悄地掩藏了起來。延平想起在外的風光不是沉默不語就是火氣沖天。夫妻經過商量,決定留一個人在家管娃,另一個還是跑出去做生意。趙延平在家發不起財又出去打工的消息像長了腳似的在趙家溝飛奔著,父親漫不經心地說:“兄弟望兄弟窮,妯娌望妯娌膿,鄉下就這意識,聾子活得最開心,因為他啥都聽不到,你就別在意人家的話言話語了,山溝溝里哪里發得起財,還是跑出山去吧。”
巧會總覺得回來時間太短,本地的情況還不熟悉,摸到門路了一定可以在家安居樂業。她對延平說:“你先別忙走,在附近跑一跑看,難不成沒有商機?”話雖有理,脫貧致富、發展產業的政策也知道不少,延平在外經商時聽到的卻是難辦事、事難辦、辦事難。琢磨出丈夫的心思,巧會狡黠地補了句“那你就到鄉上村上跑動跑動嘛,就當作投資。”這句話戳痛了延平:“老子看怎么也不會用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兩人僵持不下,延平父親在旁邊默默地嘆氣。
“延平大哥,你們怎么回來不久又要往山外跑啊?”甜美的聲音和她那俊俏的模樣極為匹配,說這話得正是村上的書記張奕婷。她拉了幾句家常就走入正題,村上認為趙延平夫婦有做生意的經驗,做事又踏實,因而打算重點扶持他們搞產業,給村本土脫貧致富帶個頭,鄉民們的外出務工收入太不穩定,讓他們先考慮考慮,村上可以先做一些前期工作。張書記的話聽著是暖心的,這年輕干部主動跑來有沒有啥企圖呢?是不是要我們跑動一下呢?延平夫婦琢磨了好幾天。
就在這幾個時日,一條通往山區的毛呸路有起色了,據說還要硬化到山頂,搞文旅產業結合。既不要村民出份子錢,又不要村民出力的舉動,讓村里沸騰了起來。“真是大變樣了,以前往山外跑,現在是往山里跑,尤其是那張家姑娘跑得腳板飛。”大家的議論點燃了延平夫婦的激情,既然張書記都主動在為我們跑了,我們哪還能不做點事出來呢?以前在家務農的經歷和網絡平臺的信息收集,他們決定在山上喂雞,廣袤的大山、便利的交通,最重要是城市居民對生態食物的強烈需求。
荒棄的山地承包了,簡易的養殖場地修好了,優良雞種引進了,村民也自愿來務工了。張書記又跑到家里來,一起商討給這個雞場命個響亮的名字。巧會的話又多起來,“人這一輩子都跑來跑去的,因為跑才活出了精神,這雞也是跑動才長得壯實營養,就叫什么跑山雞吧!”延平覺得媳婦兒說得有理,他也知道條件的創造是黨和政府的政策好,是鄉村干部帶領大家的責任與擔當,這產業做好了也是為當地村民謀幸福,索性就命名為愛農民跑山雞養殖合作社,大家覺得起得很有水平。
延平夫婦一股子勁地忙著養殖合作社的事情,規劃雞仔養殖的各個區域,給務工村民傳授養殖技術,可他們覺得一天跑來跑去很踏實,充滿著致富的希望。通山公路的竣工、專項扶持資金的到位、市縣專家的專業指導、養殖合作社的宣傳擴散,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都是張書記跑動出來的啊。是不是村干部有什么油水兒可撈喲?延平聽到有這樣的猜疑,立馬就火了,“不要睜眼說瞎話,張書記連一瓶礦泉水都沒有喝我們的,他們就是引領我們在山上跑出幸福路的。”
在果實豐碩的十月,養殖合作社的第一批跑山雞也走向市場,張書記這時也沒閑下,幫他們走農商平臺,銷售局面是供不應求。看著那活潑健壯的跑山雞,延平暗自道:“山里還真能跑出康莊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