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寫作縱橫談(一)
劉國昌
新聞評論是媒體人必須要掌握的一個看家本領。當然,寫消息、通訊、特寫等也是看家本領。但再具備了寫評論的本領,這才能算得上全面、完整。
筆者與評論打了近40年的交道,體會、經驗自然有一些。下面就評論寫作的一些問題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定選題時,說的最多的一個字是“評”
筆者曾在人民日報評論部工作多年。記得評論部開會議定選題時,大家發言踴躍,然說的最多的一個字是“評”。
“這件事可以評評!”
“那件事可以寫篇評論!”
“這稿子從哪個角度評更好呢?”
……
一個“評”字,了得!道出了評論的真諦!
何謂“評”?
“評”,即評說,評價,品評之謂也。
也就是說,對一個人、對一件事兒、對一種現象,如何看?怎么說?是肯定?還是否定?抑或是商榷?要表明一種態度,闡發一種見解,繼而說明為什么?這就是新聞評論。
新聞評論有大中小之分。社論、評論員文章等是大評論;而個人署名文章、短評等,則屬于中小型評論。
我們這里說的是中小型評論。
二、新聞評論有一個突出的性格
新聞是什么?新聞是關于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
那么,作為新聞評論,則就是對新近發生事實的評說。
因而,它具有一個突出的性格,那就是“現實針對性強”。
這種“現實針對性強”,強到什么程度?
有以下兩點:
一是發表評論離發生事實的時間越近越好。時間越近越有能體現出價值。
這句話說的是,新聞評論的時效問題。
新聞評論,為“時”而作。“時”,一是指時間;
二是指時事。新聞評論講究“今日事今日評”、“最近事盡快評”。強調一個“快”,講究時效性。如若曠日持久,事過境遷,那就失掉了評論的價值和意義。
說起這“時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寫唐山大地震的評論。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多唐山發生大地震,上午人民日報評論部幾位同志便動手寫評論。當時余震不斷便在京城王府井報社院子里搭個棚子寫,幾個人口述,一人執筆記錄。邊說邊寫不大一會兒初稿形成。先讓車間工人師傅排字打樣,隨后送審修改。第二天就在一版顯著位置刊出。評論突出強調要發揚不怕艱難、不懼困苦的抗震救災精神,且發表快速,在當時發揮了很大激勵作用。
1980年初,人民日報評論部在一版推出《今日談》專欄,講究的也是時效性。這個專刊短小精悍評論的專欄,一直持續到現在,生命力旺盛。
二是寫評論描述事實時,離事實本身越近越貼切,評論越有力量。
這句話說的是,所評論、所引用的事實要準確無誤。
新聞評論的一大特點是緣事而發,就事論理,以理說事。因此,這“事”就很重要,要準確無誤。如果“事”不準,有出入,那后面的評論也就“立”不起來,自然也就沒意義。
準確無誤的事實,對寫好評論意義重大。因為這事實在評論中有兩個作用:一個是體現在評論的“由頭”上,這是評論的起因,所評論的事實一定要經得住推敲。第二個作用是體現在論證過程中的論據上,論據是為觀點服務的,觀點依靠論據而立足,所以作為論據的事實也一定要經得起推敲。
以上具體解釋了新聞評論“現實針對性強”的兩個方面,一是評論時效性,二是事實準確性。這兩個方面既相互區別、又有相互聯系,形成了體現“現實針對性強”的要素。
從以上可以看出,新聞評論是有鮮明個性的。這種鮮明的個性,使它不同于一般的理論文章,也有異于雜文、散文。它可簡稱為“時評”(另有專文闡述)。
認識和把握這一點,對寫好評論很有益處。
(作者為人民日報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