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革與概況
《河南師大報》創刊于1956年,其前身是當時的油印小報《工作與學習》。1956年11月23日出版了創刊號,定名為《新鄉師院》。院刊編輯委員會為領導機構,下設院刊編輯室。《新鄉師院》每半月出版一期,每期四開四版,由新鄉印刷廠印刷。
1959年6月6日,由于紙張供應緊張,遵照省里安排,《新鄉師院》在出版119期后停刊。
1979年11月院黨委決定院報復刊。12月22日,院刊復刊出版。這一期間,校報名稱隨我校校名的更改,經歷了幾番演變:創刊為《新鄉師院》;1958年第53期至1979年第120期采用《新鄉師范學院》;后又復用《新鄉師院》。
1985年6月,學校改名為河南師范大學后,校報正式啟用《河南師大報》,院刊編輯室升格為河南師大報編輯部。
1985年5月,河南省高校校報研究會成立,河南師大報成為首批理事單位。
1986年9月,河南師大報按規定在省內注冊,獲準刊號為:“豫內報證字第33號”,成為正式國內內部報刊。1988年9月15日校報刊號更改為“豫報準字第101號”;1989年10月31日改為“河南省報刊號HN3——043”;1990年9月號證更改為“HN—015”;1992年1月換證號為“HN——1025”。
1981年至1992年間,隨著學校改革發展的需要和高校校報事業的發展,校黨委加強了對校報的領導,加強了我校編輯隊伍的建設。
1992年9月,第二屆編輯委員會成立,明確了《河南師大報》由中共河南師范大學委員會主辦、主管。
1999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審批: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刊號,成為正式公開發行的報紙并由內部資料變為公開刊物。河南師大報進入一個全新發展時期,這是校報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999年第三屆編輯委員會成立。
2000年開始,為了適應形勢發展,跟上時代步伐,編輯實現了自己打字在電腦上處理稿件,是稿件處理更加快捷準確,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4年9月,推出了校報網絡版,提高了報紙的時效性、可讀性,增加報紙的信息量,進一步提高了校報的宣傳效果。
2009年,校報實現彩色印刷,一、四版為彩色版。
辦報育人是師大報多年來始終堅持的的辦報理念和宗旨,抓好學生通訊員隊伍的建設是校報突出特色之一。河南師大報在合校后成功組建校學生記者協會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培養鍛煉了一大批學生記者。十多年來,河南師大學生記者團已經成長壯大為河南省乃至全國高校規模最大的學生社團之一。目前,大學生記者團已成為河南師大精品社團。
這一時期,校報通過大量的文字和圖片,真實地記錄了河南師大近半個世紀的分合變遷,發展壯大的歷史,生動地反映了學校在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科研發展、社會服務、國際交流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及時報道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新校區建設等,做出了積極而卓有成效的宣傳工作。
《河南師大報》自創刊以來,緊緊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學校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先后開設了許多精品欄目,其中如反映教研教學動態的《校園快傳》、《教園奇葩》;有反映師生先進事跡的《師大人》、《師大教授名錄》、《人物專訪》、《群英譜》、《科葩春秋》;有反映校園生活的《校園風景線》、《熱點掃描》、《校園大寫真》、《兩地書》;在文藝副刊上開辟有《詩苑》、《心語如訴》、《那年那月》等一百多個欄目,這些欄目以貼近師生生活、格調高雅、青春氣息濃郁等特點為師生提供了高品位的精神食糧,深受校內外讀者的好評。
校報結合辦報實際,不斷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充分發揮了校報主導媒體的作用,推動了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校報大力提倡“深、短、活”的新聞,努力擴大信息量,注重新聞圖片的質量,做到圖文并茂,不斷增強報紙的可讀性。文藝副刊《園苑》,刊登大學生的原創作品,作品內容健康、積極向上、品位高雅,融思想性、藝術性于一爐。這樣既增強了校報的可讀性,又彌補了半月報時效性差的不足,實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指導性與可讀性的統一,提高了辦報的質量。據不完全統計,從1997年至2007年,河南師大報在先后在河南省高校協會、全國高校校報協會好新聞評選中獲得了60多個獎項。在我省高校校報好新聞評選中,河南師大報獲消息類二等獎9次、三等獎2次;通訊類一等獎2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3次;言論類二等獎3次、三等獎1次;論文類二等獎4次、三等獎2次;攝影類二等獎2次;版面類一等獎10次、二等獎5次、三等獎2次在全國高校校報評選中,我校校報曾獲新聞類、通訊類、論文類及版面類
在這期間,校報收錄錄了著名作家二月河、柴愛民教授、田家炳先生、梁聲翕先生、李俊甫教授、黃敦慈教授、楊清堂教授、盧錦俊教授、余德仁教授、賈衍煥老師、穆青田教授、王世俊老師等的人物專訪。同時記述了廣大師生的校園生活,包括考研、送畢業生、校慶、輔導員的工作、田家炳樓發展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