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2007年,我校科研經費突破2億元

      2007年,我??蒲薪涃M年終實際完成2.4億元,其中縱向科研經費完成4000多萬元??偨涃M比2006年度增長33.3%,縱向項目經費比2006年度翻了一番。
      校長劉吉臻在科研經費突破2億元慶祝大會上指出:科研經費突破2億元,是我??萍脊ぷ鞯闹卮筮M步,也是我校這幾年來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學校走過了一條艱苦而快速的發展道路,科研經費突破2億元是全校教職員工和各級領導一起努力的結果,要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學校確定了辦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其中一個重要標志是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質”與“量”的突破??蒲薪涃M的大幅飆升,真實地反映了我校的整體辦學實力,標志著我校的科研水平、社會服務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展示了我校50年辦學歷史所鑄造的輝煌,更孕育著幾代華電人的希望,實現了無數華電人渴望已久的光榮與夢想。
      2007年,科技工作立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以參與國家核心創新體系建設為目標,堅持以“國字頭”工程和項目為戰略抓手和切入點,注重處理好積累與突破的關系、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的關系,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層次和水平,在保證科研經費尤其是縱向科研經費實現高速增長的前提下,緊緊圍繞一流學科、一流隊伍、一流基地建設,瞄準國家科技重大需求,不斷加強科技平臺和科研團隊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
      由量變到質變是事物發展的一條普遍規律??茖W工作取得巨大成效,關鍵的一點還是在積累中實現突破。積累不一定有突破,但是沒有積累肯定沒有突破。厚積薄發,科學發展,多年的積累才會產生質的飛躍。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一直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切實抓緊抓好,從總量來講,科研經費連年翻番、大幅度增長,由2001年的不足2000萬元,上升到2007年的2.41億元。
      2007年,縱向經費得到大幅增長,申請領域不斷擴大,申請數和立項數連年攀升,突破4000萬元。2001年我校的縱向科研經費僅為322萬元(其中國電公司項目約占近60%),2007年實現4029萬元,是2001年的12倍,比2006年度的2110萬元翻了一番。
      縱向科研項目是反映學校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自主創新是科學研究的本質,也是衡量一所大學科學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志。研究性大學必須向社會提供更多的自主創新成果。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學術地位,就沒有一所大學的地位。縱向經費突破4000萬元,是學校瞄準國家重大科技需求,集中力量提高縱向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輝煌成果,標志著我校的整體科研實力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表明學校在自主創新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根據2001-2007縱向項目申請及立項情況(見附表),細加盤點,我們會發現許多令人振奮的亮點:
      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首次突破,獲批經費180萬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重要突破,獲批5項經費累計500萬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項目的首次突破,獲批經費129萬元;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的首次突破,獲批經費102萬元;教育部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資金項目的首次突破,獲批經費40萬元……
      例如:以楊奇遜院士為項目負責人的“大電網保護與安全防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第三批“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以劉宗德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電站設備狀態監控與失效預防”團隊正式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
      當我們在總結經驗的時候,總希望從中尋找出其中規律,把握住未來的發展方向。如果說,2007年科研經費的飆升是數年積累、數年拼搏的成果;是自主創新,展開多方合作的成果。那么具體來講,我們將如何為這些成果的取得找出科學的解釋呢?
      一、一流學科體系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核心
      搞好科技工作,學科建設是核心。進入新世紀后,學校適逢國家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高度重視科技與教育工作,國家的投入,尤其是電力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學校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學校適應國家能源發展戰略需要,構建了以傳統優勢學科為基礎、以新興能源學科為重點、以文理學科為支撐的“大電力”學科體系。
      電氣、動力、電力技術經濟與管理等支柱學科整體水平穩居國內一流,具備國際競爭實力;自動控制、環境、通訊、計算機等學科強勢崛起;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發電等新興學科呈現跨越式發展勢頭;機械、電子、材料、信息及文理學科與能源電力等學科相結合,日益凸顯其支撐作用。學校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法等相結合并具有鮮明特色的多科性學科專業布局。
      學校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緊緊圍繞能源發展與電力工業的需求,履行大學責任,立足自主創新,以大電網安全、可再生能源技術等研究領域為重點,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了支撐電力工業發展的科研領域,在超高壓大電網繼電保護與自動化關鍵技術、工業過程仿真與控制、電力市場與信息技術、電氣設備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柔性化輸配電、電站設備的運行及安全、潔凈煤技術及環境污染控制、電站熱力設備及系統的建模與控制、熱力系統優化及節能技術、工程傳熱傳質與多相流動等主要研究方向居國內領先,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
      也就是說,學校根據國家能源戰略發展的需要構建了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這一學科體系在學校的發展中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具備了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能力,在眾多研究領域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同時,圍繞電力工業發展的需求,解決發展中的重大科研課題,對電力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撐作用。
      二、一流的人才隊伍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關鍵
      學校制定的“人才強校”戰略,積累了人才隊伍,現有人才及引進的學術骨干、帶頭人在科研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蒲泄ぷ魅〉玫某删?,在一定層面上也反映了學校人才隊伍的成長。
      為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學校著眼于吸引、遴選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形成一批優秀的創新團隊。以李成榕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電力系統保護與安全防御”和劉宗德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失效預防”兩個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標志著我校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學科引智創新基地(“111計劃“)首次獲得批準。2007年10月,楊奇遜院士任負責人的”大電網保護與安全防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入選2008年度第三批”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該基地依托“電力系統保護與動態安全監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進行重點建設,將在超高壓及特高壓電網繼電保護關鍵技術、基于廣域信息的大電網保護與控制、多信息源條件下的大電網安全評估等多個國際前沿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研究。該基地的立項建設標志著我校向國際化邁進了一大步,加大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進一步提升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引進、匯聚和培養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大師、帶頭人及具有創新能力的優秀學術骨干,形成優秀創新團隊,全面提升我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
      楊勇平教授受聘為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肖湘寧教授受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電力電子關鍵器件與重大裝備研制”重點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張建華教授受聘科技部第三屆“973”能源專家咨詢組專家,我校的這些教授進入國家層面的專家組,更標志著我校的科研水平、實力、教授的學術水平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同。
      同時學校大力培養了一批學術基礎扎實、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著眼于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已有11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我校在科研工作方面擁有了巨大潛力。
      三、一流的基地建設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保障
      目前,我校有“電力系統保護與動態安全監控”與“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控制”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這兩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大電網保護與安全防御引智基地”(“111計劃”)、“電力系統保護與安全防御”和“電站設備狀態監測與失效預防”等科研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平臺,為我校的科研工作發揮了強大的支撐作用。
      “北京能源發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是第一個落戶我校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正力爭最終申報成為國家級的能源發展重點研究基地。該基地將依托我校相關學科、緊密結合北京的發展現狀,充分發揮專業和學科的綜合優勢,在能源發展領域進行原創性的學術研究,為北京市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高電壓與電磁兼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能源的安全與清潔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電力節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原國電公司重點實驗室。目前也都在開展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基地建設方面,2007年也有不俗的表現。
      “電力節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獲教育部批準立項建設。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高等學??萍紕撔麦w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加強資源共享、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組織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和聚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組織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臺。
      “電力節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校首個獲準建設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大學創新體系建設中首次突破第二個金字塔。其建設目標是:從火力發電、供配電直到電機系統的各個環節上,緊密圍繞我國對電力節能技術的迫切需求,利用學校鮮明的電力行業背景特色,發揮產、學、研結合的優勢,通過研究開發及技術轉化的條件建設,構筑面向電力節能的技術工程能力平臺,建立完善的技術持續創新、技術轉化和面向行業的技術服務體制及良好的運行機制,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力節能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基地。
      首次進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二級管理單位。
      2007年12月17日,在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召開的“2007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工作年會”上,我??萍继幈淮_立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首批二級管理單位之一。我??茖W技術處將根據《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管理辦法》的要求,對規劃項目的申報立項、日常管理、鑒定結項等工作實行二級管理。
      四、管理體系的創新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依托
      學校不斷強化科研管理體系的創新,堅持“目標要明確,思路要清晰,措施要得力”的方針,高度重視積累、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建立了靈活高效的科技工作管理體制。
      遵循構建大平臺———組織大團隊———爭取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做出大貢獻的思路,以實施“863”、“973”等科研項目為帶動,通過整合科技資源,組建了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和科技創新平臺,大大提升了承擔國家、省部級及企業重大科研項目的實力和競爭優勢。
      在認真處理積累與突破的關系、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關系的同時,認真處理橫向與縱向的關系、重點與一般的關系、項目與集群的關系、單位與單位建立合作伙伴的關系、入口與出口的關系、科研項目本身與其他科研的關系、狹義和廣義科研的關系、教師本人和團隊集體的關系。
      把科技工作的目標任務和責任落實到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身上,做到人人搞科研積累,積極探索培育、實踐和掌握突破點及其規律,著力構建基地金字塔、人才金字塔,大力推動了科技工作目標的實現。
      五、學校綜合實力和社會認知度的提升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根基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了建設“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具有鮮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高水平大學”的戰略發展目標,提出并堅決實施“學科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特色發展”的辦學方針,堅持“辦一所負責任大學”的理念,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追求質量、規模、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遵循教育規律,更新教育觀念,創新大學文化,務本求實,鼎新進取,短短幾年時間,學校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歷史巨變,整體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能力、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幾年來,學校黨委、各級領導、院系、教職員工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建設研究型大學的目標深入人心,“科研興校”戰略成為人心所向,全校上下克服困難、努力工作、積極進取,推動了學校科技事業的大發展。學校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愛校敬業、追求卓越”的華電精神,珍惜華電榮譽,以作為一個華電人而自豪,努力推進學校的各項工作。所有這些因素,都是科技工作取得突破的根基。
      在新的一年,學校的科技工作,將在科研方面落實“質量優先、國字頭成果、國字頭項目相結合”的原則,在基地建設方面落實“國字頭基地與開放、優化、提升、融入大研究平臺相結合”原則,在人才隊伍方面落實“學科領軍人物與大團隊相會合”原則,在管理手段上采取“宏觀思考、大管理、組織整合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爭取“國字頭”研究基地、爭取“國字頭”重大項目、爭取“國字頭”科技成果、爭取“國字頭”的團隊和人才,繼續推動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亚洲伦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a在线视频视频|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AV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 亚洲综合色丁香麻豆| 亚洲国产成AV人天堂无码|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 亚洲av综合色区|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短视频男人的影院|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亚洲美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人成依人成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