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董書城《韜略通鑒》初記
董書城先生的《韜略通鑒》是一部大書。書分《政治謀略》《百家縱橫》《歷代戰爭》煌煌三巨冊,連同他后來出版的《韜略史詩》一巨冊,共有500多萬字。聽說他關于研究外國戰爭韜略的書也將出版。埋頭著述40年,殫精竭慮在一生,這樣大部頭的書,篇幅和字數相當于二十五史的一半,而且出自一人之手,這簡直是奇跡!
先說這部巨著的重要性。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用智的民族。孔子曾說:“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成。”在現代中國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最重視戰略問題,他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結合的光輝著作。美國政治家外交家基辛格最推崇這部著作,說是他政治生涯中常讀常新的書。鄧小平最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習近平曾號召全黨“要學習鄧小平同志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習近平認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在十九大報告中更提出“增強政治本領,堅持戰略思維”的重要性。“觀今宜鑒古”,習近平一再指示要繼承和學習傳統文化。董書城抓住“韜略”這一主題,貫通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系統研究中國歷代政治謀略、軍事謀略與外交謀略,成為韜略研究集大成的專著。而且是一部在中外古今歷史書籍中有原創性的浩瀚著作。眾所周知,《資治通鑒》是中國唯一以通鑒命名的最有名的歷史書。司馬光編集此書,朝廷許他“自辟官屬”,又許他借用政府館閣藏書,后又許他“以書局自隨”,他有一個寫作班子,是政府詔修,并用大力資助的。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光輝成就自不待言,但他是在宋代編寫的,只寫了十七史一千三百多年,是一部編年通史。而董書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是一部敘述和總結歷史謀略和政治智慧的專題性的通鑒著作。歷史容量和篇幅分列也大得多,而且出自一人之手!我還要提到的,董先生此書,不是通常的歷史著作,他是用現代的科學史觀提挈全書的,這部巨著全部指向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來觀照、總結、分析中國古代波詭云譎的政治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智慧的(他原是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專家、安徽省資本論研究會會長)。書中處處有他的見解和評析,更有他的心智躍動。正如他所說的,“寫作中被中外歷史上博大精深的謀略文化所吸引,沉醉在‘備而后動’的將帥謀略與你來我往的君臣較量之中而不自知”,“在幾十年為撰寫《韜略通鑒》而進行的資料收集、整理、考據和甄別的過程中,時時有一些詩的靈感在心中激蕩。”
初讀《韜略通鑒》給我最先的啟示是: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學問。何謂第一流學問?我想先引幾段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只有整合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穿越現時看到那時巳逝世界的知識,與當今世界做出對比,從而加深我們對現實的認識,這才是歷史學家最偉大、最崇高的目標。”(美國學者吉里克)“諸位做學問,不先求其大者,而先把自己限在小的上,僅能一段一項找材料,支離破碎,不成學問。大著作必須有大間架,而大間架則須大學問。”(錢穆談史記)“做研究,論題的開創,運用材料與統計方法的精到,獲致結論的堅實,仍是其他相關著作不可倫比的。”(何炳棣)這些都是從方法論意義上說的。董書城先生做的就是第一流學問。《韜略通鑒》讀遍讀通是不容易的,我把初讀先得的一點啟示與有志于學的青年共勉。最后,附七律一首,談一點讀后感:
通鑒藏兵百萬騎,文韜武略更稱奇;一計能平天下亂,數言巧定帝王基。
宇宙玄機深莫測,乾坤大略奧無匹。
世情詭譎應何對?德守智防占先機。
(《韜略通鑒》三卷已由中央編譯局出版,《韜略史詩》由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出版。《韜略通鑒》第四卷《國際部分》,即將由紅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