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灣未名而有名的湖/一灣幽雅而美麗的湖/是誰家純潔的少女/莫非她也是北大的一名學子/身穿一件綠色碎花長裙/風兒不經意間/把裙角掀得/東飄一下/西擺一下……”
這首寫北大未名湖的詩,是她喜歡的,讀詩時,她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湖畔吹風的少女。
她是信息工程學院數字媒體157班朱海燕,今年她以英語70分,政治71分,專業一119分,專業二131分,總分391的成績被北京大學工業設計工程專業錄取,成為了一名“北大人”,未名湖畔吹風的夢想成真了。
考北大的底氣2017年5月,朱海燕在大二快結束時,確定了考北大的目標。
此時的朱海燕在兩年的學習中,逐漸加深了對本專業——數字媒體技術的興趣,渴望在數字媒體技術上進一步提升自己。于是,朱海燕在網上查找資料,仔細對比專業課考試內容,發現北京大學的交互媒體專業和數字媒體技術相關度極高。
那時,為她們班講授數字藝術課的賈娜老師,畢業于北京大學。那一年,13級周紹陽成為信息工程學院院史上第一個考取北大研究生的人。“學長可以考取,我也能行。”朱海燕暗下決心。
“對我考研,身邊的人都是支持的,但對我考北大,還是有反對聲音的。”朱海燕說,“爸爸覺得考北大有點遙遠,希望我能夠腳踏實地,瞄準省內高校,認為南大是很好的選擇。”
朱海燕說:“我想利用考研,為自己再拼一把,權衡再三最終確定了考北京大學。”
藏起自己的小愛好朱海燕是一個熱愛生活、興趣廣泛的女孩,喜歡刻橡皮章、做手賬,而且做得很不錯;參加運動會、辯論賽、英語演講比賽,一樣也不落下。
朱海燕是一個努力上進、積極奮斗的學生,國家獎學金、江蘇省優秀學生干部、校級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干部……厚厚的一沓獎狀見證了她的努力;班級副團支書、學生會副主
席、校級組織思源驛站美工部部長……身兼數職詮釋了她的能干;第三屆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獲得江蘇省省賽一等獎、國賽三等獎,素描設計大賽三等獎……榮譽說明了她的上進。
朱海燕是一個心中有愛、關愛他人的人。她積極參加志愿服務,關愛孤兒和留守老人,幫助社區和福利院打掃衛生,她愿意把愛傳遞開去。
朱海燕的大學生活以確定考北大為界,從豐富到相對單調。“像刻橡皮章、做手賬,慢慢沒有時間去做了,于是她便不再去做,有舍才有得;而像志愿服務,還會盡力去做。”
辦法總比困難多剛開始準備考研的時候,朱海燕的情緒是比較低落的,因為她的政治比較薄弱,有時候會比其他同學落后十幾分。在一遍又一遍的刷題后,她慢慢地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分數。
然而,在她備考一段時間后,專業課變動了參考書目;接著,又是專業縮招,從一開始的二十幾人變為只招八個人……接二連三出現的狀況并沒有讓朱海燕放棄,她很快調整自己的復習計劃,讓自己保持緊張又有條理的復習狀態。
“我發現有很多人都起得很早,甚至天沒亮就開始復習,然后又學到很晚。我也嘗試過這種方法,但我通常會很累,學習效率也很低下,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我就開始改變方法。首先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以一個飽滿的精神狀態開始一天的復習。其次我喜歡用一些科技型的東西輔助學習,比如思維導圖,比如用電子筆記本記筆記。讓自己不會太累,反而能達到一種很好的效果。”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學校舉辦的青春故事會上,朱海燕動情地說:“永遠忘不了 ‘鹽師情’,忘不了信息工程學院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忘不了老師的諄諄教導,同學們的悉心呵護!千言萬語,只能匯成一句:‘我愛你們,我愛鹽師!’”
說起考上北大的助力,朱海燕如數家珍:學院給考研學生提供的考研教室,是一流的學習環境;班主任卞雅妮老師會為她解決生活中的煩人瑣事;任課老師們會為她答疑解惑;在考研迷茫期,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趙任憑找她談心,向她傳授了不少解壓方法,并鼓勵她努力圓夢……她說:“其實,回想起來,在每個忘不了的時刻里,他們都在那里,一遍遍溫柔而堅定地對她說:‘朱海燕,你能行!’”
這些呵護與期望是她的力量之源。她也做到了不辜負自己,不辜負這些呵護與期望。
朱海燕微笑著走在一鑒湖邊,漂亮的頭發披在肩上,彩色的發夾在陽光下閃耀著,與人招呼時,嘴巴和眼睛都彎成好看的弧度,看起來活潑又可愛。
不久,這個女孩就會成為未名湖畔的一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