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農墾工委書記、農墾集團黨委書記甘承會帶隊到東方農場參觀廣西軍區生產師師部舊址,接受革命傳統現場教育,他在開展“守初心、持恒心、強信心”專題研討學習會上指出:要守初心,就要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才能知道到哪里去;只有知道我是誰,才能知道要干什么。這不由引起我對農墾歷史的強烈回憶,去尋找農墾的“根”和“源” 。
大家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美帝國主義及一些西方國家又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和禁運。橡膠就是新中國極其需要的一種戰略物資,當時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 “鋼鐵是工業的脊梁,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橡膠是工業的衣服。 ”所以,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 100 次政務會議作出決定,自 1952 年到1957年以最快速度在華南5省(廣東、廣西、云南、福建、四川)培植橡膠樹770萬畝,其中廣西300萬畝,并要求在1954年完成200萬畝的種植任務。10月15日,廣西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一定要建立我們自己的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決策,決定在省農林廳內設墾殖處,專管廣西的植膠工作,陳任生任處長,廣西農墾由此正式創立。11月,中央在廣東湛江市組建華南墾殖局(總局)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書記葉劍英兼任局長,直接領導農墾事業。1952年1月,廣西成立了華南墾殖局廣西分局,省委決定從南寧市七星路尾至舊飛機場劃地約300畝籌建廣西墾殖分局,并由廣西財經委員會主任賀希明和廣西農林廳副廳長林山分別兼任廣西墾殖分局第一任正、副局長。同年9月,不到一年時間,廣西墾殖分局就組建了合浦、欽州、浦北、靈山、陸川、麗江6個墾殖所和55個墾殖場,發展橡膠生產。一批來自祖國各地的大學師生、人民解放軍官兵、南下干部、歸國華僑、科技人員以及5萬多名工人,服從祖國需要加入屯墾戍邊隊伍,自帶工具糧菜和行裝,在荒山野嶺、南疆邊陲,靠鋤鎬斧刀、肩挑人挖進行大規模墾荒植膠,拉開了廣西農墾事業發展的序幕。到 1953 年 6 月底,共組建了 112 個墾殖場(所),種植橡膠樹 24.1 萬畝,創造了在北緯17度以上種橡膠的世界奇跡,建立了廣西第一代膠園。
為了更好地發展橡膠事業,1970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軍區生產師成立。自治區農林服務站直屬的國營橡膠農場、站、所、廠共29個單位,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軍區生產師接管,組成6個團和6個直屬營。師部駐在浦北縣張黃東方農場,一至六團分別駐在龍州龍北農場、東興火光農場、合浦三合口農場、浦北東方農場、博白旺茂農場、陸川五星農場,六個直屬營分別駐在那坡平孟農場、扶綏山圩試驗站、廣西熱作所南寧試驗站、合浦大修廠、北流水沖農場、靈川東風氮肥廠。其他國營農場下放給地、縣管轄。
1971 年 2 月至 12 月,廣西軍區生產師從南寧、玉林、欽州3個專區和南寧、柳州、桂林和梧州4市先后招收14374名知識青年,壯大了農場職工隊伍,加快了橡膠生產發展步伐。膠園面積迅速增加到32.66萬畝,迎來了廣西農墾第二次高速發展橡膠的時期。廣大知識青年在農場這個廣闊天地里經受鍛煉,茁壯成長。農場為社會各界和各條戰線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來自桂林市榮光農場的知識青年蔣桂蘭當選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此外,知識青年們還為農墾留下了十分珍貴的“知青文化” “軍墾文化” 。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廣西農墾通過財務包干、聯產計酬責任制、興辦職工家庭農場、農工商綜合經營、企業承包責任制、場(廠)長負責制、 “抓大放小”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組建農墾集團和專業化集團等一系列改革,實施“發展三高農業,主攻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開拓外向型經濟”的戰略和路徑。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廣西農墾實行新型管理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成功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由單一國有經濟向多元經濟、由產業資本向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由自主發展向全面開放合作發展、由城鄉分離向城鄉一體化的“六大轉變” 。
同時,廣西農墾還為國家承擔了大量的政治任務。由于建場的需要,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廣西農墾三次大批量接收部隊轉業官兵5813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廣西農墾為支持廣西南流江水庫和巖灘水庫的建設,大批量安置合浦地區和大化、都安等大石山區的移民15000多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安置了印尼歸僑945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分別在柳興等12個農場安置了越南排華難僑18000多人,占了農墾企業人口的32%。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共安置24000名城市知識青年及1250名城鎮閑散人員到農場工作。廣西農墾還為屯墾戌邊、保衛邊疆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9個地處邊疆的國有農場,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中,派出上萬名職工支前參戰,其中21個單位和181人立功獲獎,更有一批農墾第二代在自衛還擊戰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也充分體現了農墾一貫的大局觀和責任擔當,任何時候都以國家的利益和黨的需要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我作為農墾志的編撰參與者,不但進一步了解了農墾,認識了農墾,更受到一種感動和震撼,心靈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洗禮。因為我看到的不僅僅是農墾各個發展階段的“實況摘錄” ,更不是一串串枯燥乏味的統計數字或報表,而是透過字里行間,看到一個個鮮活的農墾人,尤其是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像一條紅線貫穿在農墾發展的始終,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我們不妨從歷史的長河中擷取幾個鏡頭和片斷:1951年10月,廣西大學農林專業的70多名大學生還沒讀完學業,但國家一聲號召,三天內他們就全部奔赴墾荒第一線,沒有人講價錢、提條件,更沒有人臨陣退縮。他們來到桂南的荒山野嶺,開始了大規模的土地勘測、規劃設計、選址建點、墾荒植膠工作。他們不僅是廣西農墾的開拓者、奠基者,其中的大部分人更是留在農墾, “獻了青春獻子孫” ,成為農墾事業的領導骨干和中堅力量。20世紀70年代生產師期間招收的知識青年,既為農墾增添了新鮮力量和血液,自身也得到了歷練和成長,涌現出“鐵姑娘班” “邊疆好姐妹” “北侖河畔好八連”等先進典型,成為承前啟后的一代人。
還有不計其數的農墾人在這片沃土上,為農墾事業和國家建設作貢獻、立新功。在我們老一輩農墾人中,有1925年入黨的老革命王自平,有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李文奎、李仕華、黃大成,有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的老八路、老干部謝東來、陳任生、郭子清、王萬林。比如時任東方農場副場長的黃大成,當時農場交通很不方便,去到生產隊都要翻山越嶺,走很遠的山路,農場考慮到他在戰爭年代多次負過傷,身體差,每次下生產隊檢查工作都給他安排吉普車,但他總是婉言謝絕,堅持同大家一起走路,還調侃說: “我這人是走路的命,一坐車就頭暈,一走路就有精氣神” 。時任水沖農場黨委書記兼場長的王萬林,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雖然他有特殊供應證,但仍堅持享用同職工一樣的糧油標準,家里經常是以瓜菜代糧,一家七口一直居住在場部舊祠堂改造過的一間不到40平方米的破舊泥磚平房里……這些老一輩農墾人,他們無怨無悔,不居功自傲,一直保持著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革命本色。
此外,更有一大批來自普通勞動隊伍之中的英模人物。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建場初期中被譽為“拓荒牛”的北耀農場好干部甘孝忠和西江農場工人甘顯興;上世紀七十年代“6年干了10年工作”的陽圩農場采茶能手徐朝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造茶葉“萬斤崗”的龍北農場馬來西亞歸僑莫瑞英;新世紀以來涌現的舍己救人英雄模范新興農場基層干部唐光云、愛崗敬業的種蔗能手黔江農場女工覃惠芬。又如保持英雄本色、退休獨守山林二十載的“不老青松”長春農場退休干部龐祖玉,他曾作為廣西農墾勞模的代表赴京參加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觀禮,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84年退休后不到1個月,本來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卻耐不住清閑,不顧家人勸阻和反對,在山上建起了簡易小屋,在當時沒水沒電沒鄰居的環境下獨居山林20多年,每天堅持步行巡山護林,連春節都不舍得離開山林一步,為農場和周邊群眾當義務守林人。龐祖玉用自已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農墾精神,應該怎樣不忘初心,堅守這份初心。
還有一大批科技人員的優秀代表:被稱為廣西畜牧界泰斗的陳修文,他是解放前畢業的大學生,1954年響應上級號召,主動要求到規劃建設萬頭豬場的國營西江農場負責畜牧獸醫技術工作,培育出廣西第一號瘦肉型豬種——“廣西白豬” ;廣西農墾橡膠種植生產的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馮寶虎,他參與的《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項目榮獲國家一等發明獎,1991年成為被國務院授予的廣西首批67名對國家有突出貢獻人物之一;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歸僑和僑眷知識分子的代表張鏡崑,他1961年從華南農學院畢業后就義無反顧地來到新光農場,在他的努力和帶領下,新光農場成為農墾和全區最大的柑橘生產基地,他本人卻積勞成疾,留下了終身“半殘廢” ,但始終矢志不移,不離不棄。據不完全統計,從1951年建墾至2018年,全墾區榮獲省部級以上勞模表彰的就有140多人,墾區單位獲得省部級以上先進集體表彰的有78個(次)。
廣西農墾創建至今,已走過了68年的光輝歷程。68年的篳路藍縷、櫛風沐雨,68年的艱苦創業、勵精圖治,農墾人塑造了一座座不可磨滅的豐碑,留下了一幕幕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體現的是一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生生不息、一脈相承的農墾精神,永遠激勵農墾人奮然前行,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
作為農墾的一名老戰士,我高興地看到 2017年下半年以來,農墾新班子在短短兩年內,解決了幾代農墾人做夢都想解決的社會職能移交和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問題,完成了集團總部和農場企業化改革,制定了“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臺階、八年大跨越”戰略布局。農墾工作重心已從“改革攻堅”轉到了“發展攻堅” ,要成為全區特色產業發展、全區鄉村振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三大龍頭企業” 。這是新一代農墾人的使命和擔當,也是老一輩農墾人的夢想和期盼。我深信,新一代農墾人一定能走好新時代農墾長征路, “產業強、墾區美、職工富”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