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軍院士在接待兩位來咨詢的學生 攝影/林棟
化學學院2017級本科生閆爍文參加了學校最近推出的“名師面對面”活動,成了同學們口中的“錦鯉”。閆爍文預約的名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學院院長陳軍。“活動剛推出我就關注了,一看名師名單里有陳院長,就馬上預約了。陳院長特別和藹,一點架子都沒有,熱情回答了我的問題,我還加了他的微信”,閆爍文與身邊的同學分享了自己的收獲,“僅僅一個多小時就基本解決了困擾我近兩個月的難題。”同學們聽了躍躍欲試,紛紛向學院申請增加場次,輔導員宋燕找到陳軍,緊急增加了兩場預約。
在南開園里,怎樣聯系到想要請教的老師?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一直沒有十分確切的答案。課堂、辦公室、會場、電梯間……同學們可能在不同的地方與老師交流。“親愛的同學們,相信你們有一樣的煩惱,奔著某個學術‘大牛’而進入南開就學,卻苦于沒有見面的機會,為了與‘大牛’交談而早打好的腹稿,卻遲遲用不上。”為了破解這個“尷尬”,教務處推出了“名師面對面”“導師工作坊”兩個活動,為師生搭建交流的平臺。
據本科教學質量監督評價中心工作人員郭曉媛介紹,“名師面對面”主要邀請校長、院士、長江學者、教學名師、院長參與學業指導。“導師工作坊”則聘請專任教師和輔導員(生涯教練)給學生以學術或職業生涯指導。學生帶著問題上網預約老師的開放時間。“學生獲得知識性的指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明確人生規劃,學習成長經驗。”郭曉媛說。
為本科生轉益多師創造機會除了閆爍文,來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2018級本科生陳振宇也成功預約了陳軍的“名師面對面”。預約成功后,兩個人都很興奮。閆爍文這個學期與陳軍見過兩次面,一次是電梯里偶遇,一次是在學術活動上,而直接面對面的交流還沒有過。陳振宇是來自津南校區的學生,除了學術活動,少有機會見到在八里臺校區的陳軍。
他們都有困擾很久的問題要請教。閆爍文即將升入三年級,“感覺要為下一步的發展定方向了。”他說,“要讀研還是工作,去哪兒讀研、選什么工作,這些問題都需要一位過來人指導。”大二下學期,閆爍文進了實驗室,由于上課的時間跟實驗室組會的時間沖突,閆爍文跟實驗室導師之間的交流并不多。陳振宇想要聽聽陳軍的科研經歷,“我們走的路,老師已經走過了,他們會有自己的體悟和見解,這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陳振宇說,“老師們的經驗和見解,有時候是家人和朋友給不了的。”
化學學院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2018級本科生孫中巖想要轉到人工智能學院自動化專業學習,他預約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人工智能學院院長方勇純。方勇純介紹了自動化專業的有關情況、課程內容和對學生的要求。“方老師特別親切,還列舉了幾個轉專業學生的例子,并且激勵我朝著目標努力。”孫中巖說。
陳振宇和閆爍文都覺得,“名師面對面”這樣的機制很不錯,會要求學生帶著一個明確的問題請教老師,“有的同學可能只是慕名而來,并沒有提出明確的問題,這樣也會浪費老師的時間,導致交流的低效。”閆爍文說。幫助學生明確“初心”“一棵小樹長大,既有橫向的發展,比如樹冠,也有縱向的發展,比如根系”,陳軍以樹為例向閆爍文、陳振宇說明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本科一般是學習通識和基本的學科知識,向寬廣發展;碩士階段學習的就是專業知識,博士階段則往更專業處發展,向深厚鉆研。”陳軍介紹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本科畢業時明確了成為科學家的志向,這成了難以忘懷的“初心”。在陳軍看來,本科、碩士、博士10年的時間來學習,再用10年來進一步學習、運用和創新——成為一名學者,一般要用20年的時間來積累,實際上追求科學一輩子都在路上。
聽了陳軍的科研經歷,陳振宇和閆爍文繼續提問:在學術生涯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有沒有動搖過?陳軍說,自己認準了科研這條路,是一輩子的選擇。既然選擇做科研,就不可能沒有困難,實際上從事任何勞動職業,都會遇到困難;當遇到困難時,不要逃避問題,而應直面問題。陳軍勉勵兩位同學,在大學里要專心學習、不負時光。“要以樂觀的心態直面困難,同時還要積極努力,要用一種百折不撓、拼搏奮進的精神堅持下去,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論來解決困難,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享受科研的樂趣。”陳軍說。
閆爍文帶來了自己的簡歷,向陳軍請教如何做好未來求學、求職的人生選擇。陳軍告訴他,對于本科生來說,綜合素質高、各方面均衡成長是一個優點,不過人生的發展就像打仗,總是要明確自己的主攻方向,才能取得有特色的成果。發現自己的興趣,多嘗試、多摸索,慢慢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青年教師代龍飛,是第一批入駐“導師工作坊”的職業生涯規劃導師。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專業的幫助,她準備了一些案例和專業的測評工具,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對以往的工作方法和理論進行了梳理,并進行了前期調研。在代龍飛接觸的案例中,大學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個普遍現象。她會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出不同的建議。低年級的同學,會建議選修學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公選課,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對高年級的學生,會引導同學們多去實習實踐,在實踐中發現興趣所在。
老師也可以是學生的朋友“只要你覺得找董老師談談對你有幫助,你就來。”這是我校第八屆“良師益友”十佳獎獲得者、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董淑慧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學生來找我聊,一方面是信任我,當我是他們的朋友,另一方面是因為我是他們媽媽的年紀,有比他們豐富的閱歷”,董淑慧說,“我會告訴學生,我把從自己角度能看到的東西告訴你,怎樣選擇就需要你自己去做了。”
漢語言文化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2017級本科生李悅最近一直在想關于讀研和未來規劃方面的問題,覺得很迷茫,不知是先去讀研還是先去國外當漢語教育志愿者。董淑慧為她分析了各種選擇,建議她先讀研,讀研期間再申請去國外教漢語。
董淑慧注意到,很多學生對工作缺乏實際的了解,只是在“想象”這份工作應該是什么樣子,因而缺乏規劃,且在現實中容易碰壁。除了較少關注社會現實,同學們不太熱心和老師交流,下課后直接背上書包離開教室。“老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如果學生愿意坐下來和老師一起談談人生和成長,可能比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教育不僅僅是教學,根本的目的是立德樹人。”董淑慧說。
在各種案例中,代龍飛發現,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往往和學習成績、專業排名等競爭糾纏在一起,朋友圈太小就容易鉆牛角尖。最好能和老師交朋友,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知道了學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開展工作,所以學生的信任和反饋很重要。”代龍飛說。
做學問是一輩子的事情如何平衡學習和實踐工作、如何提升學習能力、怎樣規劃適合自己的學業路線……“學習”是同學們最為關心的熱點話題陳振宇介紹了自己的專業,表示對納米研究方面感興趣,陳軍說到納米研究是一個興起的多學科交叉領域,建議他學會利用科學工具查找研究信息、了解納米學術前沿動態,以更加關注納米研究的成果和未來發展趨勢。陳軍說,做科研工作需要留意3個方面。首先是明確研究的方向,基礎研究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應用研究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其次,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提高科學素養,包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具有獨立思想、自由精神、探索未知、理性批判、求真務實等,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再次,學會總結和反思,“勿以善小而不為”,每天堅持思考、形成文字,鍛煉總結和表達的能力,勤奮積累自己人生。“陳軍老師對當前新材料、新能源學科的歷史沿革和未來走向的看法,更是讓我對這門學科有了比較系統的認識,讓我受益匪淺。”陳振宇說。
跟陳軍聊完后,閆爍文心中的焦慮和不安少了很多,心里有了一種很長時間都沒有的安定和踏實的感覺。“我之前認為自己在各方面都很有能力,是一個非常全面的人,因此我會迷茫不知道自己將來做什么。和陳軍院士交流過后,我發現自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綜合全面發展的確是一個優勢,但同時也極其容易自己糊弄自己,每個人最終都要去做某一個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說要有所專長。”閆爍文說。
董淑慧指導的學生,常來請教有關論文選題的問題。董淑慧會讓他從4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前期積累,上過的課、讀過的書、寫過的作業,都是重要的基礎。第二是面向未來的規劃,自己的學業規劃是什么,是否打算讀博士,對具體的研究方向有沒有明確的想法。第三是把前期積累和未來規劃結合起來思考。學位論文的選題,意義很重大,不僅是畢業論文,某種程度上也是長期的學業規劃的一部分。第四是學生個人的志趣。總之,學術研究的目的不只是完成論文,還是青年了解社會的方式、學科知識的總結,是走上學術高峰的第一個臺階。
至于如何培養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董淑慧的答案是多看書,同時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董淑慧以自己的學術寫作舉例,有一次乘公交車時注意到一則公告,寫著“司機正在開車,請不要跟他(她)交談”。特別標明的“她”引起了董淑慧的興趣。帶著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后,董淑慧發現了一個語言現象:特意把女性代詞“她”標示出來,這說明了當今社會女性意識的崛起。“如果我們細致觀察生活和文獻中的點滴,可能會發現處處都是選題。”董淑慧說,“我們要盡力避免熟視無睹、視而不見的情況。”
最近,我校推出了《南開大學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2019-2021年)》(本科教育改革40條),著力打造以學為主、教學相長的師生共同體,推動老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目前,已經初步構建了校級、院級、班級三級學業指導體系,“名師面對面”“導師工作坊”“學習中心”都是校級學業指導體系的重要部分。“我們要打破學院壁壘,所有的名師及導師均面向全校師生開放咨詢預約,這就為全校學生提供了更多更包容的師生交流機會。”教務處處長李川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