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學院趕上了山東省優質校建設這班列車,這是眾志成城的結果,也是繼往開來的成績。5月22日,我院隆重召開了2018-2019學年表彰暨優質校推進大會。學院特別組織召開這次大會,目的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明確目標,對優質校建設進行安排布置,同時廣泛動員大家參與其中。全院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策全力,齊心協力搞好優質校建設。經過三年建設,進一步夯實辦學實力,使學校的辦學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質量更加優良,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研發能力明顯加強,成為理工類優勢專業一流、實訓環境一流、信息化水平一流、治理能力一流、人才培養質量一流的品牌優質高職院校。
會上,優質校各建設項目的15位負責人走上了演講臺,曬出來了“任務單”,對優質校建設的方案和要求進行了解讀和宣講,各建設方案站位、標準、境界高,目標、措施、責任實,在未來三年將高起點、高標準地推進優質校建設。
體制機制建設
4 項工作 14 個任務點
建成1個省級骨干職教集團(產教聯盟)。 “廠中校”“校中廠”17 家。
建成2個省級以上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培育完成2-3個省級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示范院校和企業認定項目。5個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5個特色二級學院。
多方共建產教融合協同發展中心。推動建設山東中德學院及跨企業培訓中心。
建成中德智能制造國際學院、澳大利亞分校、泰國分校和“孔子六藝學堂”。
突出黨建引領, 建立“雙帶頭人”機制。
推動章程深入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現民主管理。
堅持開放辦學,推進學院現代大學制度建設。
科學規劃崗位設置,創新教師隊伍管理體制。
健全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完善績效工資制度。
深化制度改革,整合配置學校教育教學資源。
優化基于學分制的專業課程體系
完善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和知識結構優化的選課制,建立學分績點評價機制。
實施彈性學制。
升級改造教學管理平臺,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流專業建設
6 項工作 17個任務點
建成12個專業群;建立五年制高職、三年制高職、3+2本科相互銜接的專業體系。
建成國家級骨干專業3個,省級品牌(高水平)專業群5個。
建成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1個,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達到5個。
學生參加國家級技能大賽獲獎20項,參加省級技能大賽獲獎50項。
開發國際化課程81門。建設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1個,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3個;建設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0門;開發國家級出版社教材10部,省級出版社教材20部。
深化項目化教學改革,探索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學生參加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獲獎3項,省級創新創業大賽獲獎20項。
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建成省級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建成創新創業協同育人訓練中心18個。開發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課程25門,建設創新創業慕課3門。
建成國家級雙師型培養基地1個,海外“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2個,國內“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0個,與企業共建“企業教師工作站”50個。
引進或培養博士或正高級職稱人員30名;培養國家級教學名師(含行指委、教指委)2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省級青年技能名師5名;培養行業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6名,引進校外專業帶頭人20名,培養骨干教師110名;專業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達到92%以上。
培育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名師工作室。
完成30個校內實訓中心的優化改造(擴建升級)并實施運行, 100個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力爭建成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1個,省級公共實訓基地1個,省級虛擬仿真中心3個。
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
7項工作 17個任務點
與企業共建“企業教師工作站”50個;國內“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0家。
培養實踐教學能力強的“雙師素質”骨干教師110名,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達到92%以上。
培養國家級教學名師(含行指委、教指委)2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省級青年技能名師5名。
培育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名師工作室,3個山東省技藝技能傳承平臺;培養和引進博士或正高級職稱人員30名。
培養校內專業帶頭人和專業群帶頭人55名,培養行業有影響的專業帶頭人6名,面向校企合作企業聘請20名校外專業帶頭人。把15名二級院系教師黨支部書記培養成黨建帶頭人和專業帶頭人。
與企業共建4-5個名師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從企業上聘請首席專家5人。
100名教師境外培訓,450名教師完成各級各類培訓。建成15個教學創新團隊。
每年舉辦2次教師師德教育專題培訓講座,評選學院師德標兵30名。
建成1個智慧教室,建立專家資源庫、數字資源庫和紙質圖書資源庫。
技術技能積累與社會服務建設
6項工作 18個任務點
建成綜合性公共實訓平臺。
校企共建省級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1個,市級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4個。
優化符合省級標準的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5個,與行業企業共建10個技術協同創新(研發)中心。
與企業合作共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個。柔性引進或培養博士學位或正高的高層次人才30人,開展高水平專題講座和學術交流6次。
爭創省級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爭取實現科研成果轉化60項。
建設10家社會培訓機構,為行業企業進行培訓服務70萬人日。
開放學院天工園AAA景區和非遺館,共建2所社區學院,開設25門社區教育課程。
國家級教科研課題立項3項(含國家級學會),省級及以上教科研課題立項30項(含省級學會),市級(含院級)教科研課題立項120項。
省級教學科研(含軟科學)成果獎(含省級學會協會)7項。
申請專利等知識產權成果450項。完成行業企業委托技術開發、咨詢、服務等各類橫向課題50項,維護或實施智能制造、光伏、電商等精準扶貧服務工程項目80個。
依托中國科協信息服務中心,服務企業數量達到1200家,校企聯合申報知識產權成果70項,成果轉移轉化率達到50%以上。
濟寧知識產權學院培養知識產權專業化人才90人,為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120例。
創新創業教育建設
5項工作 26個任務點
建設18個創新創業協同育人訓練中心。與1-2個專業相結合的綜合性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平臺。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創建國家級眾創空間。
開發與專業緊密融合的創新創業課程25門;立項建設3門雙創教育通識課程和專創融合慕課。
建設省級創新創業教研教改項目1個。建立50個以上創新創業社團,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000個以上。
省級雙創大賽獲獎20項。全國創新創業大賽獲獎3項。
開展創新創業專題講座30次。開展教師創新創業校內培訓300人。30人省級創新創業教育培訓。聘任30人以上兼職創業導師。聘任200人創業導師。
組建1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團隊。
企業管理體制創新培訓1000人。科技創新培訓1000人。
孵化中小微科技企業230家。組織師生申報專利等知識產權成果450項。
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建設
4項工作 14個任務點
建設云管理平臺和云數據中心,存儲容量達到150T;通過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評估驗收。
開發功能齊全的各類工作流程50個。
建設綜合數據分析子系統、數據挖掘子系統、數據采集子系統和數據質量管理子系統,形成校情分析、學情分析預警的校本大數據平臺。
完成230個多媒體教室的升級改造(含云桌面終端230個);
建成智慧教室5個。建成智慧云課堂教學平臺,為教學改革服務。
混合教學常態化應用的課程比例不低于30%,評選50個信息化教學優質課堂和典型示范案例;
建設5門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建設30門省級以上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100門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1個國家級教學資源庫、3個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完善9個院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建成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建成10個模擬仿真實訓軟件。
教師參加參加國培、省培、教學能力大賽等信息化培訓不少于60人次,教師信息化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建設教師教育技術體驗訓練中心;教師獲省級各類教學大賽(含行業、協會)獎勵30項;教師獲國家級各類教學大賽(含行業、協會)獎勵8項。
國際合作與交流建設
8項工作 21個任務點
招生國際學生400人。實現輸送學生出國深造180人。
實現300人境外實習就業,其中30人赴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培訓、實習就業。
輸送參加我院培訓并赴海外就業社會人員1000人。組織90名以上學生服海外合作院校進行短期交流學習。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800人。
成功申報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合作辦學在校人數達500人。結合國外優質資源編寫本土雙語教材4本。建設20門雙語課程引入或制訂81門課程標準
完成100人境外培訓。引入21名優秀外籍教師及專家具有國(境)外學習、研修的教師比例達到25%以上。建設2個國外師資培訓基地。
開展三屆孔孟文化節,培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師生累計6000人日。
實現學生前往澳大利亞分校學習。吸引泰國學生前往分校學習,累計培養培訓泰國學生500人。
建設完成德國分校。建設完成山東中德學院。
召開二次年會,吸引10個以上學校或單位進入專指委。
建設完成中澳國際學院。
“四個課堂”聯動項目建設
3項工作 10個任務點
創新“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加強德育為先的綜合素質模塊建設。
全面落實并開展“六個一”活動,編寫指導規程和校本教材。
建成濃厚的環境育人生態校園,舉辦各類文化育人活動,提升學生校園文化與精神的認同感、歸屬感。
全體輔導員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培養能夠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專業輔導員隊伍。
發揮黨支部模范帶頭作用,健全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形成全員育人合力,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四個課堂”聯動育人隊伍。
發揮信息技術在“四個課堂”學分制改革中的作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學管理信息平臺各模塊正常運行。教學過程動態管理科學、規范。推進課程的共享與學分互認,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
完善“四個課堂”育人工作考核評價體系。促進學院“四個課堂”聯動育人質量的穩步提升。
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生管理教育新模式,充分利用學院信息化及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成果,加強育人環境建設。
質量管理與保證體系建設
3項工作 13個任務點
形成較為完善的基于現代質量理念的質量文化環境與功能。
頒布質量行為制度文件(質量手冊)。
形成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學院質量文化。
成立三級質量管理組織。
形成持續改進的質量保證體系診改運行機制。
建立完善網絡化質量監控體系。
健全完善績效考核性診改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五個層面完成一輪自我診改。
完善“第三方評價”基礎上的質量報告機制。
完善人、財、物相關支持政策。
不斷完善學院質量管理與保證體系整體架構及要素構成。
形成上下銜接、左右呼應的完善的目標體系。
建立先進實用的標準體系。
建立基于全面數據分析的校本質量管控平臺。
特色文化建設
4項工作 20個任務點
建成文化雕塑園。按照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標準進行優化建設。
舉辦2次省級非遺傳承人培訓班,舉辦3次非遺進社區活動。建設教學樓閱報欄8個。
完成全國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品牌申報。將學院院報、院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媒體,對學院特色核心文化,深挖內涵、凝練典型經驗,進行統一策劃、宣傳報道。與省市官媒合作,對學院特色核心文化,深挖內涵、凝練典型經驗,進行統一策劃、宣傳報道。
大型工匠精神教育活動4次,專業文化體驗活動24次。形成相關研究報告12項、11大類《專業文化與職業規范》系列教材等成果。
國家正式出版物《匠心職教》。
設立21個非遺大師工作室,開發傳統技藝網絡資源課10門。
打造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有影響的科學研究中心,大型學術交流研討會2次,學術沙龍活動8次,研究論文20篇,相關學術成果出版物2部。
出版《晨讀論語5分鐘》校本教材1本。微課視頻20個。
全院開設“國學經典”必修課,及傳統文化選修課10門;編輯出版優秀傳統文化校本教材4本。
出版紅色文化教材1本。建成驗收思政課省級精品教資源共享課。
建成中華吟誦傳承教育研究院。
建成省級科技教育基地,省級科普基地。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設計劃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