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莆仙戲學員表演前化妝現場 。湄洲日報記者 蔡昊 攝
圖為莆仙戲《春草闖堂》選段節目現場 。湄洲日報記者 蔡昊 攝
圖為漢服國風社活動現場。學前教育172陳萍 攝
編者按: 中華優秀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走過漫長的歷史長河,今日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追溯上下五千年,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莆田學院師生言莆仙戲,觸漢服裳,觀雕刻品,亦或種種,承千年傳統,匯不朽文化,方得始終。請看——
演繹莆仙戲曲之美
6月19日晚,一只指揮棒在文榮體育館揮起,一首《荔枝紅了》奏醒莆仙人民的夏日荔枝情。這是由音樂學院主辦的“古韻新芽”莆仙戲&莆仙音樂專場匯報演出現場。
本次匯演演繹了極具莆仙地域特色的莆仙戲曲、十音八樂和梆鼓咚三個系列節目。其中莆仙戲曲《春草闖堂》由莆田學院首屆“莆仙戲文化傳播人才特色培訓班”的18名學子進行表演。
據了解,莆仙戲文化傳播人才特色培訓班(后簡稱:特色班)開班至今近一年。作為莆仙戲文化傳播培養的第一批人才,他們每周定期進行三節課的一對一培訓學習,莆仙戲老師為學生提供錄音視頻,學生課后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練習。經過這一學期的辛苦培訓,他們終于在6月19日晚上給了觀眾一個滿意的答復。
在匯演當晚,也不乏部分特殊觀眾,他們來自莆田藝術學校或是周邊的老年人。其中特意來看表演的王阿姨開心地說:“今天和好幾個好朋友一起來看莆仙戲,感到非常的開心,在這么多個表演節目里面,我最喜歡的就是《春草闖堂》了。”《春草闖堂》表演中,吳母楊夫人的出場引得觀眾連連掌聲,只見楊夫人持手杖用力往地上一震,用莆仙話叫囂知府下令杖殺薛玫庭,立馬嚇得知府胡進抖三抖。春草一步盈盈,將人物的機靈勇敢刻畫得更為清晰。
莆仙戲表演極具節奏感,在轎夫抬轎部分,轎夫跟隨鼓點不斷搖晃,極為生動有趣。
莆仙戲《春草闖堂》春草的扮演者是17級表演專業的蔡蓉蓉,當談到與莆仙戲的結緣時說,自己從小就耳濡目染,跟著爺爺奶奶一起去戲臺看戲,對莆仙戲十分感興趣。正好去年學校開辦了莆仙戲文化特色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
面對困境,蔡蓉蓉說:“我雖然身為莆田人,但沒有莆仙戲的基本功,因此在學習戲曲動作的時候會學得很慢。為了能更快地學好莆仙戲,每一節課我都付出十分的努力,認真地去學習、揣摩領會每一個動作和語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領會到莆仙戲的精華所在。”
對于未來是否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蔡蓉蓉提到,莆仙戲是自己的興趣,未來會考慮從事這個行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為弘揚傳統文化獻一份力。
莆仙八樂《江頭金桂》領唱音樂161林格介紹,在特色班招收中,并不局限于莆田本地同學,也不乏其他省份的學生,但由于莆仙戲臺詞比較難念,所以外省市學生主要扮演后面的丫鬟和士兵。這一場表演中,上半學期主要學習基本步和唱腔,下學期才進行排練。
因為自身對莆仙音樂的喜愛,以及對于莆仙韻味的把握程度。林格從大一開始就當莆仙音樂文十番和板鼓咚的主唱了。
在特色班的學習中,林格提到,自己雖然是莆田人,但由于莆仙戲的臺詞是文白,屬于文言文類型的,和莆田話的日常用語差別很大,所以莆田人學起來還是比較辛苦的。對于未來,她期待莆仙戲能夠被各地的年輕人了解和熟悉。
傳承雕刻神奇技藝
在雕刻藝術領域,每一位藝人都擁有崇高的工匠精神,必須凝聚夢想與心血才能完成對作品的塑造。莆田擁有著傳統木雕的雕刻工藝,我校工藝美術學院的老師與學子們一直走在雕刻的道路上,傳承著我國雕刻這一文化瑰寶。
17級工藝美術學院木雕班的黃屹煒同學,他認為雕刻是需要精湛的技藝才能創造出富有情感的藝術作品。在專業學習這兩年,他在木雕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己雕刻的技術,還對雕刻越來越喜愛。“雕刻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熱愛的事情,每每在展覽中看到精美的雕刻作品,就會停下腳步慢慢欣賞,因為雕刻作品的視覺傳達效果會帶給我強烈的震撼。”黃屹煒說道。
雕刻課堂上,老師獨特的技藝給黃屹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老師教學過程中,他看著老師將一樁朽木打造成了木雕作品時倍感驚奇。只見老師飛快地對木頭下料,迅速地找出木頭的形體,用熟練的雙手,將木塊從最初粗糙的形狀變為后期精美的作品,這讓黃屹煒感到雕刻是一項神奇的藝術。學習雕刻提升了他的塑造能力,使他更好地在平面與立體的世界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優秀作品。黃屹煒認為傳承我國雕刻藝術,需結合當代創新精神,將我國雕刻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發揮當代人的優勢,讓雕刻成為新時代的閃亮瑰寶。
我校陳高老師從事木雕課程的一線教學工作,踏入雕刻這一領域是受其父親的影響。“我的父親長期從事于木雕創作,耳濡目染下我對雕刻產生了興趣。關于雕刻,平時會做一些自己喜歡并且愿意去做的,并結合當下的生活熱點或獨特題材進行研究,我也在父親的影響下創作一些體現紅色文化的木雕作品。”雕刻已經融入了陳高老師的生活當中。對于他而言,雕刻是一種審美表達,是自我對生活、對社會的一種體驗,也是一種認知的藝術轉化。“雕刻的核心主要是造型能力及語言的掌握,體現在創作上則是對生活的體驗和對審美的認識,總而言之,就是反映生活,表現當下。”陳高說道。
在教學生雕刻的時候,陳高認為基本功是最主要的。而基本功分為素描和泥塑:素描需要了解透視、結構,注重明暗變化;而泥塑主要是從形體、空間與結構入手,體現在復雜的人物上需對解剖、動態及衣紋等進行研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對工具的使用和材料的認知,學校也會邀請莆田知名的雕刻大師進行協同教學,在課堂上傳承雕刻這一神奇技藝。
作為新時代青年人,我們應當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義務。陳高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倡傳統文化的復興,而雕刻是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理應得到大力弘揚,木雕也是莆田的一張文化名片,弘揚雕刻文化也對莆田未來發展起著向上的推動力。”時代在迅速發展,傳承不能停滯,我們需要將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繼續弘揚光大。
探索漢服文化之旅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其直接與漢朝重建的周禮服制體系有關。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
華夏復興,漢服先行。 漢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以漢服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應該被世人所認識了解。
女穿漢衣風采佳。學前教育172陳淑芬回憶,她與漢服的初識是始于漢服的顏值。她于高一時在一本訂閱的雜志上看到一組漢服寫真,當時覺得十分驚艷,就開始了探索漢服的文化之旅。高中只能止于心中的喜歡,在大學終于可以盡情地釋放出來了,在漫長的工期之后,陳淑芬得到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套漢服。 “特別的開心,有一種期待已久的愿望終于實現了的感覺。”陳淑芬在中學時就想著上了大學一定要進漢服社,但是由于學校沒有成立這種社團,于是她大二的時候向學校申請,和一些喜歡漢服的小伙伴們發起漢服國學社的成立。她覺得漢服社并不只是宣揚衣冠,更重要的是弘揚傳統文化,大家可以一起穿漢服出行,一起做傳統工藝,一起學習漢服和傳統文化知識。她建議同學若是對漢服感興趣的話可以加入漢服社團,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學習、討論交流。
男著漢衣風度翩。小學教育181許智涵告訴記者,他第一次接觸漢服是在小學,到了初中,他就開始寫古風小說,搜集了很多有關漢服的資料,并且自己設計了一堆以此為原型的服飾。說到與漢服之間的故事,許智涵甚是難忘。他的第一件漢服是瞞著母親買的,他母親固執地認為漢服就是戲裝,因為這個,母子之間不只吵過一次架,直到經歷了一些事情,他母親的態度才有所改變。到后來許智涵才知道原來是母親擔心自己被欺騙,對此,許智涵建議對漢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先去了解一下,除此之外還需要和家人商量探討,這樣既能家庭和睦,又能享受漢服帶來的愉悅感,何樂而不為呢?
如何讓漢服文化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呢?身為漢服國學社的社長陳淑芬認為,可以將漢服日常化,選擇穿著簡便的漢服,如褙子宋褲之類的。將漢服作為日常的服飾,其中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就是組織漢服愛好者身著漢服結伴出行,讓行走過的路成為宣揚漢服的印記。許智涵覺得可以多種方式推廣,比如漢文化節、開講座、拍視頻、做PPT等。他個人建議拍視頻和開講座較好,可以讓人更加直觀地了解漢服。
漢服與漢服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首先,漢服不僅穿著舒適,而且讓人賞心悅目。再者,漢服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地被完善,是一個非常成熟并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它能給我們帶來與生俱來的民族自信。
在許智涵和陳淑芬看來,漢服的興起是必然的。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漢族也不例外,應該讓大家知道屬于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服飾。陳淑芬認為漢服文化與其他文化并無差別,它有自成一套的完整體系,有著傳承與復興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