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于“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
為了迎接世界讀書日的到來,同學們也積極投稿,紛紛發來自己的好書推薦。法國哲學家阿蘭曾說:“書籍是幸福時期的歡樂,痛苦時期的慰藉。”希望同學們能在書中找尋自我,感悟人生,在書的世界里探索遨游。
書名:《哈姆雷特》作者:威廉·莎士比亞內容簡介: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突然接到父親去世、叔父即位的消息。緊接著,哈姆雷特看見了父親的鬼魂,父親說明自己是被叔父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復仇。隨后,哈姆雷特證實了自己的叔父是殺父仇人。叔父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被迫接受與其兄的決斗。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因誤喝毒酒而死去,哈姆雷特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叔父并囑托朋友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后來人。推薦人:2018級公共事業管理班岑成霞推薦理由: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一個。世界名著《哈姆萊特》以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丹麥王子為父親報仇的故事。這本書打動人的不僅僅是一個精妙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令人深思的哲學問題,情感深邃的詩句,以及哈姆萊特和奧菲利亞那若有似無、虛無縹緲的愛情。書中的主角哈姆雷特的形象不算高大,他要求自己堅強,可是他又柔弱、憂郁,他看清了現實的黑暗,生存的無意義,想要逃避,可是又必須活下來為父報仇。不說這樣立體真實有血有肉的人物喚起了人們對文藝復興,對人文主義的向往與回憶這樣深刻而晦澀的思考,說得近一點,這些立體的人物更讓我明白:其實很多時候,對于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有保留的態度,對于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于來之不易的的機會,就會從指縫中流逝。如奸王叔父所說,“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嘆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除此之外,書中精妙絕倫的詩歌語句,包含哲學氣息,引人深思。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直到在現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仍有借鑒意義。
書名:《白說》作者:白巖松內容簡介:
《白說》是2015年9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央視資深新聞人白巖松,通過近年來于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一部言語中的心靈之路。通過近年來于各個場合與公眾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態度,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時間跨度長達十五年,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溫暖發聲,理性執言。推薦人:2016級新聞學班景麗蓉推薦理由:*我們讀所有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一本好的書需要好的文字來詮釋,從而找到自己,而在讀《白說》一書時,你會發現焦躁的心平息下來了,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安全感,你會發現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來被無數人思考過,并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答案。真正的閱讀是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白巖松說過:“言語中的心靈之路,與我和我們的未來有關?!笨催@本書,他談到了關于“幸福”是幸福能夠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說到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幸福感,使我為之動容。說到關于“失敗”,他說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成與敗,看得淡然些,從容處之,所以往往經歷過多次失敗的成功者比機緣巧合下的成功者更能受到人們的敬仰。談到的還有更多,從某個意義上說,白巖松的《白說》值得閱讀與尊重。我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本《白說》值得同學們去看的。
書名:《活著》作者:余華內容簡介:
“我”聽一個叫福貴的老人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家業一貧如洗。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在半路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鳳霞不幸變成了聾啞人。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兒子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城里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后,因大出血死在手術臺上;而鳳霞死后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作為搬運工,吊車時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伴。推薦人:2018級電子商務1班梁享推薦理由:
我有幸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中國當代非常有深度的小說之一,這本書就是余華的《活著》。我用了一個下午,一口氣將這本書讀完。它如同有魔力般,讓我不忍放下。在書中我們能看見興盛、看見衰敗、看見頹唐、看見生活怎樣折磨一個人,看見離奇卻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生活對富貴而言,真的是一條路,沒有枝杈,就這么走下去,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來,繼續蹣跚前行。他對苦難的承受力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可以讓我們對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活著的基礎上,活著需要韌性,活著才是一件幸福的事。人生的意義或許真的不在命運之外,也許活著的意義就是在活著本身。當我們還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為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糾結抓狂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書,或許你會更加感恩和接納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平靜與幸福,接納生活給予的不足與苦難。他向我們傳達了———起碼以我現在的理解懂得了活著本身就是艱難,而延續生命則是更深層的艱難。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活著》讓我們感受精神和情感得到升華。
書名:《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石悅內容簡介: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推薦人:2018級人力資源管理本科班朱逸霏推薦理由:
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人能夠讀懂晦澀的《二十四史》呢?
《明朝那些事》,最戲謔的“正史”。
“很快一場災難就要降臨到他的身上,但同時,一個偉大的事業也在等待著他,只有像傳說中的鳳凰一樣,歷經苦難,投入火中,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浴火重生,成為光芒萬丈的神鳥?!闭Э匆谎郏蛟S你會感覺這是從某個網絡小說中摘錄出來的片段,極難將它與一板一眼的史書聯系在一起??扇缃?,有人開了如此描寫歷史的先河———《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采用了一種將歷史學術與白話小說融合的寫作模式,使得這本書在閱讀時擁有了更多的趣味。讀此書時,就如同看小說一般,動情之處有一定的代入感。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時常會為好人悲慘無辜的境遇而深感悲愴,也會為壞人的洋洋得意而心生憤懣。在疲乏時拿出此書,靜心閱讀一章,便可困意全消。
有多少本史書,是描寫的貨真價實的歷史呢?作者當年明月在撰寫此書時,并不像一普通的作家,將別家的作品拿來讀一讀,將古人的正史拿來閱一閱,便開始寫作。他也不像那些歷史名家,書中的思想深邃難懂,提到的例證我們似乎都沒有見過。
與以往歷史題材的作品相比,它的語言獨樹一幟。該書的語言特色可以分為通俗、幽默、典雅、哲理四個大的方面。作者從詞匯、句式的使用方面增加了語言的通俗性,他采用了新興詞匯、慣用語和當代的稱謂語,也使用了許多方言俚語,降低了全書的理解難度。在句式上多用短句,使文章節奏輕快。作者巧妙運用了修辭手法,穿插了流行文化來加強文章的幽默性。
唐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讀史使人明智,故薦此書。
書名:《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內容簡介:
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推薦人:2017級漢語言文學2班鐘貞明推薦理由:
讀完《平凡的世界》,我內心泛起一陣漣漪,深深敬佩路遙筆下描寫的平凡世界中的人的勞動精神。孫少安、孫少平兩人平凡的的一生,卻充滿了奮斗,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盡管他們一直處在生活的壓迫中,被生活驅使,但是他們不懈奮斗,度過了那些艱苦歲月,最后有了更好的生活。此外,書中還有很多人可歌可敬,比如勇敢追求愛情的田潤葉、田潤生和金波,為人民服務的田福軍等人。
這本書讓我更了解生活,“生活包含著更廣闊的意義,而不在于我們實際得到了什么;關鍵是我們的心靈是否充實”;讓我更了解人生,“人生啊,是這樣不可預測,沒有永恒的痛苦,也沒有永恒的幸?!保蛔屛蚁嘈?,艱辛的生活總會過去,幸福終會到來。
這本書語言樸實,雖然長,但是越讀越精彩,越讀越有滋味,書中人物的命運會越來越牽動我的內心,堅持讀,就讀完了。讀完這本書,我終于知道為什么馬云說:“這本書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否則我現在還在蹬三輪車呢?!币驗檫@本書能給人一種強大的內心力量。
書名:《北鳶》作者:葛亮內容簡介:
本書以民國時期的商賈世家子弟盧文笙的成長為主線,以他身后兩個家族的命運沉浮作為背景,將政客、商人、伶人、軍閥、文人等上百位民國經典人物事跡訴諸筆端,將波詭云譎的民國動蕩史淋漓盡致的展現在讀者眼前。推薦人:2018級新聞學2班覃斯霞推薦理由:
作者于安靜平和中敘述民國時期的驚濤駭浪,以細膩的文筆展現書中人物的個性特點、生活環境、故事背景等。我雖不曾經歷過那樣一個波詭云譎的時代,但通過本書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情節、一個個性格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一個個讓人心里隱隱作痛的故事,使我仿佛置身其中,親眼見證著那個時代的風起云涌。
書中人物經歷的幀幀幕幕印在我的腦海:收養來路不明的幼孩、具有儒家氣質的慈母孟昭如;對人一視同仁,“不因為誰對他特別好而多給一分,也不會因為對方只是偶示愛意就稍有冷淡”的幼童時期的盧文笙;被人們爭相唾棄、嘲諷,做日本軍官姘頭,最后殺死日本軍官的名伶言秋凰;具有梟雄氣概卻又被形勢所迫身不由己的土匪軍閥石玉璞;堅決,果敢,看淡生死,卻在得知丈夫死訊后一蹶不振,精神錯亂的孟昭德等。書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是民國時期人物的縮影,他們波波碌碌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當時混亂社會的縮影。
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反復斟酌的書。書中有很多情節,值得細細推敲。我讀了不下五遍這本書,每一次都會為書中的人物動容,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書名:《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內容簡介:
講述的是一個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他家一個仆人哈桑原本關系很好,后來因為風箏把他給逼走了。后來他也跟他父親逃到了美國,長大后阿米爾很后悔年輕時犯的錯決定為哈桑盡最后一點力,讓他沒想到的是哈桑是他的親兄弟,哈桑他的兒子就是他的侄子。最終他歷盡艱辛,救出了侄子,并將他帶回了美國的家。推薦人:2018級國際經濟與貿易4班賈雪珂推薦理由: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沒有用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帶給我震撼。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后半段寫的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于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還有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沖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心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嘩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書名:《山月記》作者:中島敦內容簡介:
《山月記》是日本天才作家中島敦的第一本中文簡體版精選集,收錄中島敦《山月記》《弟子》《李陵》《光·風·夢》等九篇代表作。中島敦的小說多取材于中國古典故事,獨出心裁,文字優美,探究人性的幽暗與自我的存在,充滿現代特質,深獲讀者喜愛。
山月記以唐代傳奇小說為素材,描述生性倨傲的詩人李徵在自尊心與自卑心不斷交相沖突的矛盾下,終于化身為虎的過程及其因果。在名人傳這篇寓言當中,作者藉由射術名手紀昌對無為無之我之境的體認,闡述自己對于無主義的批判。弟子一篇中,以子路為焦點,描述孔子與其門生如何在他們的時代里求取仁義之道,以及如何面對他們各自終將遭受的命運。最后李陵一篇,敘述李陵、司馬遷、蘇武三人在專制君主恣意而為的操控之下,各自所承受的命運。文中充滿了悲劇文人內心的沖突、掙扎、孤獨、絕望等復雜心態,是作者最引人注目的經典之作。推薦人:2018級公共事業管理班蔣先琰推薦理由:
唐代傳奇《人虎傳》中的李徴,是皇族之子,留戀仕途卻恃才傲物、不滿俗吏,致使自己仕途受阻,在郁郁不得志中最終發狂。但中島敦的《山月記》中的李徴卻是在自卑與自負兩種極端的性格不斷拗折中化為異物。他素有才名、自視甚高,他的自負讓他不屑官場曲意逢迎,只想憑借詩名流傳千古。但他同時又過于自卑,他不敢在詩道一途求師訪友、精雕細琢,因為害怕發現自己才華不足,結果導致自己挑不起家庭生活的重擔。
不得已再次入仕為官卻發現先前自己瞧不起的同僚早已身居高位。這種失意和苦悶,更進一步加大李徴“懦弱的自尊心與自大的羞恥心”,孤獨無處訴說,只能對月咆哮,主人逐漸被內心的野獸所馴化。
而這種人性的逐漸喪失,《山月記》要比《人虎傳》體現地更為透徹。《山月記》里,李徴化虎后向友人托付后事時,比起瀕臨饑寒的妻兒,更關心微不足道的詩業,人性被自私的獸性所壓制,進一步深化了李徴的悲劇。
我曾經對李陵做過很多次猜測,塞外苦寒,胡人飲食衣著都不同于中土,想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故土,卻傳來家人因自己遭誅殺的消息,不知他作何感想?!独盍辍芬岳盍?、司馬遷和蘇武作為線索人物,穿插交織三人的故事經歷,尤其是李陵和蘇武的對比碰撞,毋寧說蘇武是理想中的人格,李陵則是命運折磨下的抗爭到無奈,讀完有些唏噓。
《山月記》取材于中國傳說,卻是最富日本特色的篇目,充滿日式文學發掘內心的意味。身有才華卻受阻于怯懦的內心,既憧憬著宏偉的夢想,又羞于為之展現自己,“因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遂逐漸遠離世間,疏避人群,結果在內心不斷地用憤懣和羞怒飼育著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睂嵲谑谴蟛糠秩说恼鎸崒懻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