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品宜先守正再創新
近日,陜西西安碑林區出現一尊可“變臉”兵馬俑雕像,市民通過掃描就可將人臉投影至雕塑面部。工作人員稱此項活動目的是為展現西安城市文化。對此,有人認為作為一項新興產物,萬事開頭難,我們應該對其持鼓勵和寬容的態度。筆者認為,這尊雕像以娛樂至上的方式呈現于大眾,無法作為展現西安城市文化的載體。
路人通過掃描將臉部投影于雕塑面部,對于體驗者來說的確新奇有趣,但對于途經者而言有時卻是驚嚇。兵馬俑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大部分民眾對其一知半解,西安碑林政府這一“文化創新”僅僅只停留于娛樂層面,顯然無法讓觀光者更深層次地了解西安文化。更何況,將莊重宏偉的兵馬俑做成娛樂市民的新設施,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兵馬俑原有莊嚴的特征,娛樂性大于教育性。同樣是利用兵馬俑元素進行文化創新,某商家和Air-Jordan的合作顯得別出心裁。在合作過程中創作者在注入兵馬俑靈魂的同時保留喬丹品牌細節,可以說這是在致敬兵馬俑的同時又兼顧產品的佳作。如此,“變臉兵馬俑”已相形見絀。
在網絡科技極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文化與網絡科技結合創新的現象已是屢見不鮮。如傳統的春節紅包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互聯網的開放性兼容性成為了文化創新的墊腳石。正因如此,許多商家為追求利益將文化改造為吸金工具,社交媒體上有人為博取眼球戲謔文化。他們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將文化變得面目全非。互聯網的優勢亦間接導致創新門檻的逐步降低,質量參差不齊的創新作品紛紛涌入公眾的生活。所謂的文化“創新”究竟是融合技術下的發展還文化透明下的肆意妄為?
就文化創新門檻過低、創新質量參差不齊而言,當今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整改文化創新制度,保證文化創新質量。對此,政府可仿效國家對人民幣與國歌的嚴格管控制度。加強對文化創新項目的審核,促使文化在符合審批標準并于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創新融合。但并非照搬該管控制度的強制性,否則將導致創新意識難以發展,文化創新效率低下。只有提高傳統創新門檻,將無誠意的作品杜絕在文化創新的大門之外才是可行之道。
西安碑林區舉著對兵馬俑創新的旗幟反而與傳統背道而馳。在當今社會中還存在許多如“變臉兵馬俑”一樣的虛有其名的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應真正做到重視其內在質量,非一味追逐“量產”。只有研究、尊重文化,做到守正創新互為一體,堅持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正確的道路上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