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 逐夢輝煌
地理與生物信息學院成立于2008年9月,是我校基于“大信息”發展戰略中拓展信息技術應用的需要和“一體兩翼”布局中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做出的重大部署。肩負進軍生命科學和空間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使命,學院黨政和全體師生團結一心,以“十年磨一劍”的勇氣發奮圖強、厚積薄發。目前,學院擁有生物醫學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生物醫學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學院狠抓學科建設,注重學科融合,學科點從無到有,為學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地方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為學院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提前布局謀發展學院成立之初,學科點、科研平臺屬于空白,專業實驗條件嚴重缺乏。歷經學校組織的發展戰略大討論以及“十二五”和“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制定,學院黨政的發展思路逐步明晰,充分認識到學科建設是龍頭、本科專業是基礎。要做好專業、學科建設,必須以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為引領,充分依靠我校的信息科技辦學特色,立足學院自身條件進行科學謀劃。
2009年,學院首次參加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申報,這次不成功的經歷,成為學院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它不僅讓學院全面了解了學科申請的要素、認清了自身的短板,更理清和堅定了今后的專業和學科發展思路。首先,學科點的建設要有可靠的本科專業建設支撐,根據學科設立以一級學科進行申報的政策調整,以及我校學科整體發展考慮,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是一個理科專業,其相應的一級學科地理學在我校難以得到有力的支撐;而測繪科學與技術這個一級學科有很多二級學科,方向與信息科技密切關聯,其中的地理信息工程專業又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非常接近。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的專業方向上,學院已經有了面向人體健康的心腦電信息處理和醫學影像處理這些相對“傳統”的研究基礎和成果積累,但在微觀尺度下的信息感知和處理是一個亟待補充的方向。這些經驗和考慮成為十年間學院學科和專業建設的重要依據。
在專業建設上,學院2010年成功申請獲批測繪工程本科專業,2011年開始招生,2015年首屆測繪工程本科生順利畢業,為學院的學科點申報和建設奠定了基礎。在學科建設上,學院明確將測繪科學與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作為建設目標;根據學科點申報的基本要求以及學校總體辦學特色,逐步凝練出每個學科的三個專業方向,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引進、科研項目和成果積累上相應地提前進行布局,緊抓內涵建設不放松。建院以來,學院多次赴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國內優勢學科所在學校調研取經,在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等方面得到了他們的無私援助。
轉眼到了2017年,新一輪學位點申報正式拉開序幕,雖然準備了近8年,但對于一個小學院,一次申報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仍然是一個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對此,學院黨政堅定信心,制定了合理的工作計劃,首先向全體老師發出動員,要求黨員教師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申報組成員在申報書撰寫和材料收集中,犧牲大量周末和暑假休息時間,克服暑期酷暑,反復斟酌申報書中的每一段文字,深入挖掘本學科的支撐材料,充分闡述如何依托我校大信息平臺建設以信息技術為特色的學科。期間,學院還數次聯系拜訪多位在寧兄弟高校和行業的本學科著名專家學者,請他們為申報書提出修改意見,特別是一起討論凝練各學科的三個基本研究方向。申報中,我校的電子信息類國家一流學科、教育部工程中心和省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也給予了堅強支持,增加了支撐材料厚度。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兩個碩士學位一級授權點于2018年初成功獲批,并于2019年完成首屆碩士研究生的招錄工作,學院學科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以學科融合為特色,協調發展創未來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以及后來并入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分別對應三個不同的專業門類和一級學科,在國內高校中鮮有同樣設置的學院作為參考。從學院成立之日起,融合就成為學院發展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首先,無論是與外校的優勢專業學科、還是校內的傳統優勢專業學科相比,學院每個獨立的專業均力量單薄,只有融合才能抱團取暖、形成合力。因此,學院以“一個都不能少”的態度對待各項工作,力爭使事關學院發展的重大事件大家都知道、都出力、都受益;其次,由于這三個專業門類和學科在我校均為新設,缺乏建設的基礎積淀和社會聲望,融合可以形成學科交叉,不僅幾個學科間可以進行交叉融合,還可以充分依托我校的電子信息學科優勢來對這幾個專業學科進行嫁接,實現特色辦學,贏得發展空間。基于此,學院在專業實驗室建設、科研團隊組建、科研平臺建設申報上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獲得了收效。例如:學院申報建設的多源信息虛擬可視化實驗室可以為4個本科專業提供教學和科研支持;獲批的校級信息文科建設項目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生物醫學工程兩個專業融合的結果,建設期內順利完成省環保廳等若干研究課題。
在申報教育部移動數字醫療方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時,學院基于空間信息分析和生物醫學信息處理的融合,提出以智慧健康服務作為特色進行申報,在準備進行教育部的終審答辯時,學院進一步跳出狹義的“醫療”、“治病”觀念束縛,從更高更寬的視野凝練思路,基于我校深厚的信息通信技術積淀以及在物聯網技術上的先發優勢,提出我校以移動物聯網為依托,為社會提供突破院墻壁壘、實現泛在的健康服務的發展理念和途徑,從而解決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與醫院資源有限的突出矛盾。最終,在學校領導和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學院聯合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物聯網學院等單位,與我校物聯網國家大學科技園、南京軍區總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博士后管理中心、江蘇移動等共建單位共同申報的“移動數字醫療系統———泛在網絡與健康服務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13年11月獲批立項建設,并于2018年順利驗收通過。2017年,學院獨立申報獲批“江蘇省智慧健康大數據分析與位置服務工程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建設目標———人工智能大數據在生物醫學工程和測繪地理信息等領域的技術融合和應用,進一步支撐了學院的融合發展理念。
歷經十多年時間,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院逐步形成了結合現代網絡通信和信息技術,探索地理空間、生命健康等領域前沿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特色,在省內和國內相關領域開始發出南郵的聲音。未來學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生物醫學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2個省部級平臺為依托,做好內涵建設,拓展新的學科方向,為申報2個學科博士點提前謀劃和布局。為此,全院師生將充分發揚“只爭朝夕”的精神,砥礪奮進、逐夢輝煌,爭取早日實現國內知名、省內一流學院的建設目標,為我校的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