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11月16日下午,學校與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中交公規院” ) 簽署新工科 “交通+藝術” 產學研合作協議,并以 “貫徹新時代教育新思想, 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為主題, 展開“交通+藝術” 新工科協同育人大討論。
大討論上, 與會人員暢所欲言, 紛紛圍繞主題談想法、 提建議。
唐伯明校長:重慶交大畢業生都應具有藝術的基本思維和審美判斷
校長唐伯明在致辭中介紹了學校在 “交通+藝術” 學科交叉融合及復合型 “新工科” 人才培養方面的發展方向與愿景, 他說, 中交公規院承擔了很多重大工程, 包括剛開通的港珠澳大橋, 這是帶領我國從橋梁大國邁向橋梁強國的超級工程,希望通過加強校企雙方的合作, 為推進新時代橋梁工程品質提升及相應的人才支撐貢獻力量。 “未來, 重慶交通大學培養的畢業生都應具有藝術的基本思維和審美判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工程的追求, 也是教育的追求。”
裴岷山董事長: “交通+藝術” 對于未來橋梁建設發展具有前瞻性、 引領性
中交公規院董事長裴岷山說, 長期以來, 重慶交通大學為中交公規院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僅以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來說, 就包括了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以及相關設計、 監理、 管理崗位的各類人才, 做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學校在 “交通+藝術” 學科融合發展及相關人才培養方面所作的努力, 是對行業企業迫切需求的積極回應, 也是具有引領未來橋梁發展方向作用的提前布局。 裴董事長表示, 公司將新成立景觀造型設計研究室, 以加強橋梁結構與藝術、 景觀的設計結合, 熱切期待 “交通+藝術” 人才的加入。
張勁文總監: 橋梁更應該有美學的思考
作為港珠澳大橋工程總監, 張勁文坦言, 過去我國橋梁建設的精力大多放在結構和耐久性上,很少思考橋梁的內涵和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 但橋梁不止是跨越, 它涉及中國人的文化、 情感、 理想, 必須有美學的思考, 所以 “交通+藝術” 融合發展是正確的道路。他談到, 港珠澳大橋建設對于景觀創意非常重視, 投入了大量精力, 因為橋梁是長久的工程, 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 它的堅固、 耐久、 美觀是工程師的責任擔當, 也折射出建設者的審美、 匠心和執行力, 橋梁景觀是時代和地域精神的代表, 它可以成為傳世之作。 他認為, 橋梁工程建設需要博學, 優秀的工程師應該具備 “大工程觀” , 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 系統的思維、 哲學的思辨、 利他的心態、美學藝術與中外文化的積累。
高星林局長助理: 交通建設者應該有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助理高星林,則通過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遇到的困難波折與如何克服的故事,向在場師生傳遞了交通建設者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 “港珠澳大橋工程是在海上進行的, 充滿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每一個環節, 都需要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長周期的超級工程建設, 更需要鐵人精神和超強意志, 并且不計較個人得失。”
曾強院長: 新時代的教育, 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拓展視野
藝術設計學院負責人曾強教授對學院以及 “交通+藝術” 具體實踐工作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談及新時代教育思想, 他認為, 美育是對人心靈、 情感的塑造,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非常重要,現在設計學院就是利用走廊通道營造具有藝術氛圍的自習環境, 已經吸引了土木、 材料等專業的工科學生來此逗留、 學習, 為跨學科交流提供了空間與機會。曾強說, 新時代的教育, 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拓展視野, 讓他們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也能快速上手, 在跨學科團隊合作中發揮自己的核心價值, 互相學習、 共同進步。
馬蒂亞斯教授: 中國橋梁在工程建設上已經非常令人矚目, 但美學設計上卻存在短板
藝術設計學院榮譽院長、 國際設計教育專家、 德國卡塞爾大學終身教授蓋爾哈特 · 馬蒂亞斯認為創新創意推動著時代的進步, 包括橋梁工程在內的任何領域都是如此,中國橋梁在工程建設上已經非常令人矚目, 但美學設計上卻存在短板, “交通+藝術” 是必要的, 也是美妙的, 跨領域、 跨學科交融會迸發新的生命力。馬蒂亞斯教授表示, 也許有些創意會顯得瘋狂如同做夢,但現實成就的基礎就是來源于想象力, 學生擁有創意思維很重要。結合新時代教育思想大討論, 他也提出了自己對教育的懇切理解, 認為教育方式的改變, 政府給予的是政策和方向, 而具體的實踐和方法是需要老師、 學生、 家長共同推動的, 教育最重要的是找到學生的個性和才能特點, 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去獨立思考、 開展研究, 主動尋找答案。他還強調, 創新創意需要充分思考,應該放慢功利的腳步,有空閑的時間去享受生活和深入思考。
會上, 唐伯明校長和裴岷山董事長簽署了新工科 “交通+藝術” 產學研合作協議, 將針對學校藝術設計專業, 就 “交通+藝術” 人才培養、項目實踐等方面展開合作。裴岷山董事長表達了對此次合作的信心和希望, “勤奮耐勞、 專業執著, 是重慶交大人從學校帶到中交公規院的好傳統, 也希望 ‘交通+藝術’ 的新型人才能為我們帶來新的人文氣息以及藝術品位提升。通過加強 ‘交通+藝術’ 校企合作, 共同為交通強國盡力。”
(藝術設計學院)